阿布奈,听了济尔哈朗的解释,若有所思,但还是有不解之处。
于是,又开口问道:“如郑亲王所说,既然是从甘肃镇进攻为最佳,那为何睿亲王,还要兵分三路,不以二十万大军之力,一举拿下甘肃镇。”
济尔哈朗,一听这话也不想再解释了。
济尔哈朗,可没有多尔衮那般的耐性,直接回怼道:“废物!简直狗屁不通。”
阿布奈,似有不忿,还想要说什么,却是被塔什海出言打断。
塔什海,和声说道:“二汗,你就别问那么多了,按照此前的约定,对明作战的一切军事行动,都要听从睿亲王指令,咱们执行就可以了。”
阿布奈,这才没有再多言,毕竟在阿布奈的心中,塔什海还是很有分量的。
可是他永远都想不到,塔什海已经投靠了多尔衮。
塔什海,出言劝告阿布奈,可不是因为,阿布奈二汗的身份。
而是觉得,大家都来自草原,不想让阿布奈这个白痴,拉低了草原人的智商,让蒙古人在女真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时候,多尔衮适时出声说道:“都下去准备吧!养精蓄锐,明日定少不了一番大战。”
济尔哈朗,接过多尔衮的话说道:“兵贵神速,本王的目的在甘肃镇,不需要准备,本王现在就出发前往甘肃。”
多尔衮,对济尔哈朗的表现很是欣慰,笑着说道:“既然如此,那郑亲王自去点齐十万兵马西进。”
济尔哈朗,只是微微点头,没有在和多尔衮多言,直接叫道:“鳌拜、阿布奈我们走。”
说完带着阿布奈和鳌拜,大步走出大帐。
这就是此时的清廷,不管个人平时有什么过节隔阂,但在对外之时,从不勾心斗角,都会以大清利益为重。
而明朝却恰恰相反,前面的拼命在抵抗,后面的不但不帮忙,还一直拖后腿。
关内的秦良玉,也在做着最后的部署,秦良玉、马祥麟、秦拱明、秦佐明,四人面前的桌案上,放着一张榆林镇的地图。
马祥麟,看着面色严肃的秦良玉,出声说道“母亲大人,依您之见,建奴和蒙古鞑子,最有可能从哪里进攻?”
秦良玉,好像没听到马祥麟的问话似的。
并没有回答,儿子的问话,而是问道:“你们三个说说,建奴和蒙古鞑子,会从哪里进攻啊?”
马祥麟表兄三人,大眼瞪小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秦拱明,瞪了自己表弟和堂弟一眼,硬着头皮说道:“回姑母的话,侄儿以为建奴和蒙古鞑子,应当会从榆林镇,靠东的关口发起进攻,至于是哪座关口,侄儿却是猜不到。”
秦良玉,一听来了兴趣,接着问道:“你何以认为,建奴和蒙古鞑子,会从榆林镇靠东的关口进攻?”
&nbs
第 132章 最后的宁静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