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1年,升平五年。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
司马聃死了没过多久,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忧思中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毕竟他人生的辉煌时期,都是司马聃在位的这十七年中。
听到噩耗,他茶不思饭不想,愈发感到苍天不垂怜大晋,令一代英主早逝,本就病恹恹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
他最后写下了章草《寒切帖》,丰润灵和,笔势流畅,体态圆丽,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内。
里面唯一提到的人是谢司马,也就是刚刚辞去荆州司马的谢安,对他寄予厚望,可以带领大晋人民奔向幸福小康和谐社会的不二人选。
这位创造了“东床快婿”,“入木三分”等成语的前右军将军,与世长辞。
兖州长史王蕴回京任光禄大夫、五兵尚书
在家为弟守丧的谢安,被司马昱启用任命为吴兴郡太守,其后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成为一名冉冉升起的“政治老星”,时年已是四十一岁。
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大哥谢奕的儿子谢玄送往谯郡,在陈谦麾下担任了兖州参军一职。
年底,陈谦将长子陈望送到建康,由崇德太后抚养。
朝中并无非议,因为大家皆知陈谦曾救过先帝司马聃及崇德太后,眷顾殊荣,实为两代广陵公父子为晋室不惜效死而得。
公元362年,晋哀帝司马丕改年号为隆和元年。
大司马桓温再度上疏,请陛下迁都洛阳,以便更好控制朝廷。
满朝文武不是桓温的党羽就是畏惧桓温的人,无人敢应对。
但其理由被散骑常侍、著作郎孙绰在朝堂上一一驳回,孙绰讲道:“洛阳是有几代先帝陵墓,但建康何尝未有?若迁都洛阳,南渡后,建康先帝们的陵墓谁来看护祭祀?且令百姓、士子,官员舍富庶安乐之地,去四战之城,出不足百里就达敌国,时时冒着胡虏攻击之危险度日。更何况离祖坟,弃生业,富者无三年之粮,贫者无一餐之饭,江南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奔走数千里地,恐半数以上死在半路上了。如果迁都洛阳也可,不过得派一有威名、有实力的良将,荡平洛阳周围五百里河南之地,通运漕、垦荒地,兴商贾,驱盗匪,然后可徐议迁徙耳。”
有理有据,满朝文武大多赞同,此事又不了了之。
桓温闻之,并未对孙绰打击报复,因为孙绰的名气太大了。
而桓温为数不多的优点之一就是极其尊重人才。
于是桓温在江陵发表了自己署名的评论员文章,讥讽孙绰道:致意兴公,何不寻君《遂初赋》,知人家国事邪!
大体意思就是说孙绰同志,你为什么不拿出你当年做的《遂初赋》看看,你当年是怎么说的?以松树借喻自己的远大志向,不肯做枫树、柳树之类的平庸之辈,现在又跳出来阻止国家大事,你懂什么?
郗超岳父,中军将军周闵调回建康任中领军,散骑常侍。
尚书仆射柏杰举荐,野王太守由前车骑将军之子庾冰之子,右卫将军庾希担任。
公元363年,晋哀帝司马丕改年号为兴宁元年。
二月,陈谦之母苗薇病故,陈谦整夜哀痛,不能度日。
举家迁回建康,将母亲与父亲陈?合葬于鸡笼山陵园。
根据晋制,丁忧守孝三年。
上书推荐谢石都督淮北诸军事。
公元364年,兴宁二年。
四月,因司马丕加大了嗑药剂量,不食五谷,只食长生的红色小药丸,最终病倒,已目不识人。
大臣们只得请崇德太后再次垂帘摄政。
第1章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