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粮仓制度已经十分完备,中央设有太仓,地方设有正仓、常平仓,折冲府设有军仓,且在粮食转运时还设有转运仓。
李明带着云姑随着一群衙役,来到江州府一处正仓。
进入正仓内,正仓管理官吏见监察御史前来,连忙准备好了正仓中的粮食存量情况,以及进出情况账目。
李明接过账目也没有多看而且问道:“这处正仓存放多少粮食?放了多久了?”
“回大人,这处正仓应存粮食二十万石,现在还剩十七万石,其中三万石前些日子被冯大人调用赈济给春耕无粮人家了。
此地粮食大多是去年的米,还有少部分粟!根据朝廷的规定:粟藏九年,米藏五年。咱们正仓修建的地方本就是干燥之所,再放几年也不成问题!”管理官吏连忙回答道。
“好,做的好!你们都辛苦了,另外不仅要防水,还要防火!”李明点了点头说道。
“是大人,咱们粮仓昼夜都有人巡察,这么多年并无意外!”管理官吏说道。
“嗯,不错,别的我就不看了!近些年江州光景如此不好,你们还能做到这个程度,辛苦了!
这样凡正仓中属刺史府的官吏,等筑堤完毕,全部加一级以备录用。非刺史府的杂役人员,予以二倍钱,由刺史府拨款!”李明想了想说道。
“下官替正仓官员多谢大人栽培之恩,替众杂役多谢大人体恤之情!”管理官吏连忙拜谢。
“再接再厉,粮食是国民之根本,你有功劳,本官不会忘了你的!”李明说罢接着前往下处正仓巡察。
一天下来,一共走了六处正仓,两处常平仓,发现整个江州粮仓保持的出奇好。
李明突然的走访查察之下,竟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心中不由感慨:大唐国力果然还是强盛啊!
于是和第一个正仓一样,李明都颁布了自己了奖励措施。
回到刺史府,李明让冯万春吩咐底下官吏详细核算现阶段江州粮仓可以调出的粮食情况,并让各仓随时准备调出。
忙了一天后,李明终于回到房间,一进房间就见云姑眼神中有一丝害怕的看着自己。
“算了,今天不折腾你了,好好休息,别一出门走路都走不好!不过你要听话,过来更衣,躺上去。”李明说着抱住云姑滑嫩的身体当抱枕睡去。
云姑也不敢乱动,双眼无神的看着床上的屋脊,不知在想着什么。
庐山西琳寺中,自从西琳寺重修,以及李明在西琳寺颁布监察政策后,西琳寺的香客络绎不绝。
且收到了不少捐助,毕竟古人都是迷信的,烧香拜佛的花费甚至仅次于吃饭开销。
可是念奴天天替静枯师太看着账目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自从上次和那个可恶的黑齿秀丽打架后,李明再没来看过自己。
都怪那个和自己一样弹琵琶的丑八怪,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打,要不是李明不让内斗,自己肯定再找机会教训她。
和往常一样,把账本随手扔给小蝶,念奴开始在寺庙中溜达。
路过一处庙宇时,隐隐约约听见男子和一名女子在交谈,说着什么“大人”“别忘了”“使命”之类的话。
念奴没有太在意,懒得去听幽会男女之言,去了石塔向圆觉大师打探李明的事。
很快冯万春就召集了江州境内拥地超过万亩的勋爵地主前来刺史府中。
李明在房间中在云姑的帮助下穿好自己青色的官服,随即看着官帽李明陷入沉思。
这顶青色的官帽确实是李明平时不爱穿官服的主要原因。
无奈带上官帽,佩戴好武则天特赐的银龟符,手中拿着圣旨,起身跟随已经在门口等待多时的千牛卫一同前往正堂。
一进正堂,李明给千牛卫冯将军使了个眼色。
“监察御史,行江州黜置大权,李明大人到!”冯将军面色不变进堂傲视全场大声喝道。
“拜见李大人!”众人中大多数都跪拜了下去,只剩下薛青麟等几名勋爵权贵没有下拜。
“尔等为何见到钦差大人为何不拜?”冯将军见薛青麟等人没有跪拜于是喝道。
“哼,本侯乃是朝廷封的平南侯,有当今皇帝的敕特赐本侯的三项特进之权!他一个小小八品监察御史也能得我跪?”薛青麟一脸不屑的哼道。
“放肆!请圣旨!”李明早就知道薛青麟等人有这一出,之前已经嘱咐了冯将军,冯将军见状也连忙再次大声说道。
随着李明手持天子圣旨敕书走到堂中央,堂下众人包括薛青麟在内的几人也连忙跪拜接旨,毕竟傻子都知道,不跪接圣旨就如同造反,薛青麟等人平日嚣张跋扈,但是不代表他们傻。
李明故意顿了顿走到薛青麟的前方,薛青麟跪拜的双眼正好看见了李明的官靴。
“大周皇帝敕:”李明刚读个开头突然话锋一转说道:“为了表达江州勋爵对我大周陛下的崇高敬意,请堂下诸位起身再拜三次!如有不从者,就是对圣旨不敬,对陛下不敬!”
 
第75章 收拾薛青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