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未动,凉草先行。
在请教并说服一位即将退休的某附属医院主任后,赵以墨听取他的意见并根据自己了解的市场情况,准备采购一批专业的男科设备。
根据李主任的推荐,赵以墨认识了他认识的几位厂商代表。
树要皮,人要脸。
作为某羊城大三甲的主任,寻常厂家自然入不得他的眼睛。
推荐的几个厂家全都是赫赫有名的。
有名,则意味着价格不菲。
而往往公立医院出来的主任会遵照着固有的那一套去推荐,去说话。
对此,赵以墨自然不会去花那些冤枉钱。
他直接摆明了车马,暂时接管了采购大权。
李主任的推荐费肯定要给,权且当做是信息支持了,但不会放任厂商代表去操作猫腻。
信息开放的时代,跨省询个价,货比三家就知道里面有多少水分了。
更何况,赵以墨本身在魔都也认识很多厂商代表。
你真要价格保护,大不了替换厂家,甚至等到报单保护期结束呗。
对于设备采购中的水分,赵以墨门清。
一番交流,羊城的这些厂商代表也摸清了赵以墨的底,知道他不好糊弄。
得知他允许给李主任留有一定的空间后,他们也纷纷给出了一份相对中肯的报价。
没有优惠太多,还有空间。
赵以墨在让采购去网上针对询价后,得出结论。
他也不急,而是让采购去网上的那些销售公司那边报单。
报单自然不会通过的。
当地厂商已经报了个价,怎么可能通过。
相反,总公司那边会将报单信息反馈给羊城这边的厂商经理。
羊城的这些人听到这个信息是什么反应呢?
MLGB,这个医院好烦,到处问价!
哎嗨,赵以墨就是需要给他们这个心里压力,并且多说几次“我在考虑一下。”
三次一说,这些当地厂商就慌了。
为了成交,自然而然地报价就降了下来。
这个时候,赵以墨才会真正地考虑购买与否。
经过两次打压,厂商的价格或许可以降,但再降容易出现“库存货”“试用机”“故障机”
做生意,和气生财。
他获得一个合适的价格区间,厂商代表也能赚到合适的价钱,大家皆大欢喜。
不给别人赚钱,人家自然也不会帮你省钱。
很快,赵以墨选择了一批“金标准”设备。
说是“金标准”,也各自有相关的数据文献去论证,但所谓的标准也是人为设定的,赵以墨对此尽管嗤之以鼻,但是只要他们的“金标准”有足够的东西去支持,那就可以了。
首先是一款进口的检测设备。
书本大小却是硬度检测的“金标准”。
甚至X功能司法鉴定机构也以这个设备的检测结果为判定标准。
这个就有点厉害了。
赵以墨当时听完这个设备的背书,就基本确定了购买的意向。
因为它的检测结果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医患纠纷。
君不见,即便是在公立医院也会产生很多“说不清”的冤枉债。
最奇葩的,莫过于一个操子患者在做完胆囊手术后以“手术导致X功能缺失”为由将主刀医院给告了。
胆囊和X功能?
这是何等的卧槽。
第三十四章 采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