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能成为他的垫脚石。
张涵他们所在的三团位于队伍中央,与其余36个团一起,构成了这12万人的庞大队伍。
队伍缓缓向前移动,发出阵阵杂乱的脚步声和低沉的谈话声,像是一条缓慢流动的长龙,带着一股沉重而压抑的气息。
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火药味和尘土的气息,让人不禁感到一阵窒息。
这些平民自卫军的士兵,手上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显得杂乱无章。
有些人拿着套着钢管的三棱军刺,长度大约一米左右,显得格外醒目,但脸上却流露出迷茫和无奈。
还有些人拿着兵工铲,另一只手上扛着简易木板制成的盾牌,或者透明的防爆盾牌,虽然简陋,却也透露出拼死一搏的决心。
这37个团的武器装备和战力划分有着明显的区别。
青壮年大多被平均分配在前12个团,组成了作战第一序列。
这12个团的作战人员大多都是青壮年或者退役军人,他们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好,能够承受较大的体力消耗和战斗压力。
退役军人凭借以往的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对战场环境和作战技巧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出重要作用。
这些退役军人还装备了手榴弹,以方便在拼杀时投掷,又或者在绝境中选择自爆。手榴弹作为一种威力强大的爆炸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感染者造成重大杀伤。
而剩余的25个团,人员装备则相当简陋,大多数人手中只拿着一把三棱军刺或匕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眼中流露出恐惧和不安。
由于时间紧迫,只有40分钟,无法为更多人改造出套着钢管的三棱军刺长矛,只能优先分配给序列靠前的12个团,这让他们心中更加明白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至于为什么不分发防弹衣?这也是经过上层仔细考虑的。
首先,防弹衣必然会影响一定的身体灵活性,还会增加过多的负重,让这些本就没有经过训练的平民在战场上行动更加笨拙和吃力。
而且就算装备了防弹衣,也没什么太大的用处,在这种人挤人的大战场,感染者不需要捅你胸口,砍你腿,砍你脖子,你一样得死。防弹衣无法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反而可能成为累赘,影响平民的战斗能力。
软质防弹衣的话,军队中又没有装备太多,只能分发给平民军中连排一级的警察。这些警察肩负着指挥和组织战斗的重任,他们的生存对于整个队伍的战斗力和士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限的软质防弹衣资源只能优先保障这些关键人物,以确保他们在战斗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队伍身后,预备役步兵团的督战队紧随其后,他们手持各种轻武器,与人群保持着大约一公里的距离。
这一公里的距离,既是为了防止人群发生溃逃时督战队无法及时应对,也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够迅速射杀溃逃的人群,确保整个队伍的稳定和前进。
督战队的存在,给原本就压抑的气氛增添了一丝紧张和不安,时刻提醒着人们,一旦放弃,等待他们的将是无情的子弹,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寒意。
随着距离前线越来越近,枪炮声令人群中的不安情绪逐渐蔓延开来,开始产生骚乱。
一些人试图向后逃去,想要逃离这场注定失败的战斗。
然而,在队伍中担任连排长的警察却丝毫没有手软,他们紧握着手中的武器,眼神残忍而冷酷。
砰砰砰!枪声在人群中不停响起,尖锐而刺耳,打破了原本的寂静,让人心中不禁一紧。
许多人在没有到达前线时,就倒在了警察或者后方预备役步兵的枪下,鲜血染红了他们的衣物,也染红了周围的土地。
这些倒下的人,有的是被警察击中,有的则是被后方的预备役步兵射杀,他们本想逃离这场灾难,却最终成为了这场悲剧的牺牲品。
这刺耳的枪声也时刻威慑着其他人,让他们知道逃跑是不可能的,只有拼死一战才有希望。
在军警的压制下,人群中的骚乱逐渐平息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死亡的气氛。
队伍中的汤向荣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前方那三个女青年中的一个试图向后逃跑,但排长李佑安立刻掏出了手枪,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子弹瞬间打爆了女青年的头颅。
女青年的尸体猛地倒在他的面前,脑浆和鲜血四溅,溅了他一身,温热而粘稠的液体浸透了他的衣服,让他感到一阵恶心和恐惧。
这样的场景,吓得他两腿一软,直接跪倒在了地上,浑身颤抖,甚至站都站不起来,心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绝望。
张涵见到这一幕,立刻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知道,如果汤向荣停留在原地,那迎接他的绝对就是一颗子弹,因为这些警察绝对不会容忍队伍中有丝毫的停顿和混乱。
于是,他立刻命令队伍中的两个男青年驾着汤向荣赶了上来,一边一个,紧紧地架住他的胳膊,强行将他从地上拉起,推着他向前走。
第57章 检查站防线崩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