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人也点头,总不能你从十几岁一直读到几十岁吧?
到时候学堂的人越来越多,那岂不是最后都装不下了?
石静娴看向吏部尚书,对众人解释道。
“三月一考,年底一大考,大考两年连续垫底毫无进步,退学。”
平民家的孩子,若是两年的考试都连续毫无进步,要么说他根本不珍惜这次机会。
要么就是没有什么读书的天分。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你不抓住,就有人会抓住。
这对平民子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至于那些年纪比较大的人,没办法,石静娴做不到让所有人重新回到学堂去读书。
毕竟十三岁在这里算是个分水岭。
不管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人家的孩子,都要开始相看人家,准备娶媳妇定亲了。
结了婚就要为家里负责,石静娴不会让他们再来读书,将家中的事情都交给妻子一人打理。
至于来书院读书的,肯定是要三四年之后便要下场考童生的。
到了考童生的时候,就不适合再去书院了。
等到了中学堂,就是这些已经考上童生的学子,可以继续念书。
其余或者不想考,或者考不上的,多认识一些字,日后的选择也会多一些。
至于户部尚书说的书本问题,考上童生的人,就可以提前写四书五经,算自己的教材。
也可以继续抄书,捐给官府,算是未来的学费。
说到后面,老三和那些寒门学子也开始加入进来。
当然,他们都是同意石静娴这边的。
渐渐的朝堂反对的声音都没有了。
就剩下最后的问题,也是宗室们最关心的问题。
若是哪一天宗室子弟没有考上功名,那是不是日后宗人府,内务府,理藩院都要交到那些平民学子手中。
而不是握在皇亲贵族的手中。
这三个部门从清朝入关以来,就没有汉人进入过。
但石静娴这个提议,相当于将汉人和八旗子弟都放在了平等的竞争关系上。
日后若是他们的子孙不争气,那岂不是这三个主管皇家调动的部门,也要落在汉人手中?
关于这个问题,胤?也曾经想过。
石静娴当然是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但她不能大咧咧的就说出来。
尤其是触及到皇权,皇室。
石静娴是个太子,有些话大咧咧的说出来,在康熙看来,就是思想上的逾越。
她看着问出这个问题的安亲王,心里暗骂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主管宗人府的简亲王都没站出来,你站出来个屁!
随即又想到月初跟着大部队一起去东北种田开垦荒地的安亲王长子。
心里又了然,这是在这公报私仇呢!
“回皇阿玛。”石静娴装作为难的看向康熙。
“这件事,儿臣还没想好应该怎么处理。”
康熙坐在上首点点头。
刚才太子在下面舌战群儒,看来准备工作做得不错。
但还是经历的太少了些,玩不转这些老滑头的亲王宗室。
&nb
第二百七十四章 大嘴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