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就看不到皇子成年,这话谁敢接呀?
他们想说太上皇当初不也是在皇上你两岁的时候就立你为太子了吗?
这怎么现在让你立太子,你这么不高兴呢?
他们也不想想,当初康熙已经做了皇帝很多年,才立的太子,而石静娴才刚刚登基几天。
“皇上息怒,臣等罪该万死!”
众臣都跪在地上,大有你不原谅我,我不起来的架势。
石静娴看着大臣们说道:“众卿若是没事便多多操心操心国家大事。都起来吧。”
免得将这心思都放在她这一亩三分地儿。
“今年开恩科的时候,朝廷重点选拔一些懂得数术的考生,还有一些懂得耕种的。”
“日后科举并不一定要文学造诣突出,在别的领域也要多多选拔一些人才。”
最后石静娴将眼神落在武将的身上:“朕准备改革武举,入伍满3年亦或是三年内立功者,皆有资格参加武举,并在武举科考时加分。”
这样有才之士也就不用非要在战场上拼杀等晋升了。
现在朝廷的武将虽说也有从武举上选拔的人,但最多的还是从军队中选拔出来,立过功的将士们。
其次便是武官或八旗勋贵家族蒙荫子承父业。
石静娴倒不是说觉得这样不好。
穷文富武,平民百姓咬着牙能供养一个读书人,却供养不起一个武将。
在身体素质上就与富户拉开了差距。
大多百姓家征召入伍的兵卒,还没来得及建功立业,便不是壮烈牺牲,就是伤残退伍。
现在百姓们都觉得应召入伍是个不好的事,而不是像后世那样,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想当兵都进不去。
若是想要以后大清强盛,军队就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第一步便是提高武将的待遇,提升武将的地位。
所以石静娴便放宽了入伍武举的门槛,现在义务教育在一步步的慢慢开展。
考不上文举,至少还有个武路子可以走。
就算百姓入伍也能得到很好的晋升,而不是只能做一个无名小卒。
若是从战场上下来,将来残了,朝廷也会养活这些人。
若是阵亡,石静娴也会努力做好抚恤,好好对待这些将士家属。
给他们一些荣光,优待,以及更好的生活。
这想法一说出来,文臣们都站出来反对。
现在重文轻武,若是皇上真的改革,那武将地位必定同他们并驾齐驱,亦或是重武轻文。
和平年间重文士,战乱时期重武将。
这是自古以来亘古不变的,当然,石静娴自然是没想这么快就施行这么多的新政。
但丝毫不耽误她给这些大臣们找些活干。
果然,文臣一站出来反对,武将们就开始站出来赞同。
文武大臣分为两波,开始在朝堂上唇枪舌战,再也没人抓着石静娴说什么立太子的事了。
武将吵不过文臣,每次武将要输了,石静娴就悄悄说两句话,帮着武将逆转局面。
她也不嫌吵,等日后给这些大臣们椅子,让他们坐着上朝后,石静娴就乐
第440章 册封礼[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