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九十二章:气数未尽[1/2页]

明末开山刀 桑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年三十的当晚,宋统殷给王则之说了很多话。
      他说,而今的朝中有许多奸佞,他们蛊惑大臣弹劾王则之,是皇上力排众议,给了王则之加赏。
      他说,这七十四家乡绅,名为大明的子民,实为国贼,王则之杀的好。
      他说,大肆报道大同府吃空饷一事,他觉得此事不妥,希望王则之不要冲动。
      因为他知道,大明朝积弊已深,一份民间小报根本左右不了吃空饷一事。
      最后,他告诉王则之,年后朝中将会委派一位大臣,前来大同府任知府一职。
      此人名为魏云中。
      魏云中,字定远,号震彝。
      明万历九年生于上党郡武乡县魏家窑村。
      万历二十八年中举,万历二十九年与同乡程启南联捷同榜进士,被外放项城知县,因考核“税显民安,政绩卓之”,升为御史,奉调回京。
      万历三十七年,因例转甘肃佥宪,桂冠归田。
      天启二年复出,任通州兵备道,召为尚宝卿。
      天启三年冬,屡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天启四年十二月,被魏忠贤阉党寻隙罢归。
      而今,由于大同府知府一职空缺日久,经朝中大臣举荐,魏云中被重新启用,任大同府知府。
      魏云中一生修文习武,堪称文武奇才。
      加之性情耿直,嫉恶如仇,屡屡得罪权贵,所以仕途并不平坦,真可谓一生坎坷,三起三落。
      然而,他忠于大明江山社稷与黎民百姓安危的耿耿忠心,却如日月经天,矢志不移。
      他胸有奇策,能文能武,无论是整肃吏治,狠斗权奸,还是筹划军事,行兵布阵;无论是为政一方,造福于民,还是统兵戍边,保境安民,都谋无不切,策无不中,功绩卓著,有口皆碑。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宋统殷已经给魏云中打过招呼了。
      魏云中上任之后,并不会为难王则之,相反他会极力配合王则之,经营好大同府。
      同时,他还随意问了一句,王则之频繁调兵是想干什么。
      王则之知道,他调兵的动作还是惊动了宋统殷。
      王则之抱拳向着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严肃的告诉他,皇上命他收复河套,他调兵是为了年后收复河套做打算。
      宋统殷打了个哈哈,一笑而过。
      大年初一。
      王则之命人带来土豆、番薯和一些红薯粉,送给了宋统殷。
      对于红薯粉宋统殷并没有感到稀奇。
      宋统殷以为红薯粉是江南的米粉,据他所说,秦时,始皇帝攻克桂林的时候,由于当时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战,吃不惯南方的米饭,所以当时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状并做成面条的形状,来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
      他有幸也曾吃过,不过对于土豆和红薯这两种东西宋统殷却是没见过。
      王则之就耐心的给他解说起来。
      王则之告诉宋统殷,土豆马是外番重要的粮食作物。
      土豆之所以能传入大明,这是由出海经商的华侨从外番带回来的。
      红薯由多年在吕宋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
      一五九三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
      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一五九三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
      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
      甘薯因来自域

第一百九十二章:气数未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