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88章 危墙之下[1/2页]

复活之战斗民族政委 青椒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首长,我们怎么办?”
      对于这道命令,叶夫根尼也表现出莫大的担忧。
      “部队情况现在怎么样?”
      周逸龙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先提出他最关心的问题。
      “经过一系列激战,部队减员都很大。据初步统计,内卫军战斗群减员约1万;第11机械化军减员过半,建制被打乱;第13,14机械化军减员较重,有部分车辆因故障被抛弃,实际战斗力只有开战时的三分之二……”
      叶夫根尼是一名优秀的副官,即便在一片混乱中,也竭力把握着对部队的掌握。
      这里的减员,并不等同于伤亡。
      减员还包括因疾病,掉队,失踪等情况造成的人员损失,还包括因故障,轻伤而不得不放弃的车辆装备。
      明斯克围歼战,从战术角度看,苏军的确打了一个大胜仗,一次性消灭德军三个精锐师团,击毁德军300多辆各式坦克。
      但要从后勤统计角度看,苏军的装备损失接近甚至还要超过德军。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战场控制权”。
      苏军虽然获胜,却因为整体形势而不得不放弃战场后撤,导致大量因故障和轻伤被抛弃的车辆,最终变成了永久性损失。
      而德军却不同,虽然战败最后却控制了战场,即便300多辆坦克战损,但其中的永久性损失(无法修复)不过100辆左右,还有200多辆坦克,可以通过战地维修后,重新投入战场。
      这就造成德军损失严重的只是人员(伤亡或被俘),而主要装备损失却并没有那么大。
      这也是苏德战场早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德军非常善于利用这个问题,在宣传的各种战报中,通常只统计永久性战损,对于那些战伤和故障的坦克都隐瞒不报。
      再经过一些“艺术”加工,这就使得历史上,苏德战场的坦克交换比往往达到非常夸张的地步,比如6:1甚至10:1。
      实际上,这显得非常荒谬。
      可以做一个最简单,也是最直观的统计,二战中德军生产的战车总数大约是4万辆,在战争中基本全部损失;苏军生产量大约是10万辆,战后存留小4万辆。
      即便按这个数字统计,苏德战损比也不过是6:4。
      而在战争初期,因为被突袭,苏军还有数千辆战车被德军缴获使用,这些坦克最后都战损在德军编制下。
      如果再算上德军缴获使用的法国、波兰、捷洛斯克坦克,还有仆从国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坦克,就算最后减去被英美军队击毁的数量,苏德两个阵营的坦克总交换比,也非常接近1:1。
      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6:1甚至10:1的荒唐数据,这不过是西方媒体别有用心的宣传罢了。
      听完这些数据,周逸龙的心中更加沉重,机械化军损失固然严重,但内卫军的1万减员也非同小可。
      要知道,在1939年莫斯科大军演胜利结束后,内卫军各旅都进行了扩充,编制向师级单位看齐,整个战斗群总兵力直逼10万大关。
      但其中大量都是后勤、火炮、通信、医护、防空等支援单位,实际用于一线的战斗兵员只有两个坦克旅,两个机步旅,一个重坦克团,一个摩步团和一个伞兵旅(伞兵是小编制旅)。
      

第588章 危墙之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