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大概终究需要某些人在某些时刻,毅然决然站出来。
站在某个位置,就站在那里,一步不退,只要站在了那里。
便是责无旁贷,便是当仁不让。
徐良羡在虚空中已经哭的泣不成声了,他目光涣散喃喃自语。
“清欢师兄...师父,何时归来啊?何时归来....”
云心的心情也是复杂至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们身上充斥着惨烈的抛弃,抛弃生死,抛弃个人利益,慷慨悲歌的赴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看着那一群在寒风刺骨中的同道,他们背负铁剑,手拿拂尘,毫不犹豫的奔赴沙场,只为道求。
这一去,代表道义。
他们已经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道。
道在苍生。
人与人之间的悲欢有时候是相通的,云心也是莫名其妙流下了泪水。
他呆滞在虚空中,呢喃道:“原来这就是道在苍生,这就是我所追求的道啊....”
他们没有大人物的知名度,他们可能是战死沙场,尸骨无存,可多年以后还被人嘲讽和扣上“虚假历史”的帽子。
他们甚至连名字,都已经永远消逝在了时间里。
但是,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没有他们,光靠骨头架子,华夏民族没有力气挺起腰板。
..........
眼前的事物如蒲公英般,被风一吹。
飘散了,飘向了世界各个角落。
场景开始转换了。
长春观经历了春季的春暖花开,夏季的夏日炎炎,秋季的秋高气爽,冬季的安静和祥。
四季轮回。
春天十分短暂,长春也不会永驻。
徐良羡从垂髫小孩到清秀的少年,再到青年,已然能承担一份责任了。
他也开始下山,四处打探师兄们跟师父的下落。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自师兄们跟师父下山那天以后,便再也没有听到过关于他们的消息,就如尘埃般渺小,落向世界不知所踪。
在一日,倭寇不知何时来到了龙尾山下,他们望着山腰间那一抹浅蓝,眼里闪过恨意和狰狞。
他们扛着枪,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了长春观,他们站在三清道尊坛前撒尿。
他们捣毁道观各个大殿的神像,他们一把火烧了长春观,然后长笑而去。
火势蔓延至整个龙尾山,熊熊的火焰肆无忌惮地扩张着它的爪牙,整座山如一条火龙,浓烟冲天。
这一场大火烧了一天一夜...
火灭烟消,尽成灰烬。
等徐良羡回家的时候,长春观没有了。
一眼望去,面目全非,触目惊心。
尽是一片废墟和残垣断壁,甚至没有一点绿色生机。
徐良羡扶着烧成焦黑的断墙呆了一会儿,接着,他慢慢往里面走去,当看到真的一切都没有了的时候。
他眼泪一颗颗滑落,尽数跌在坚硬的石板地上,洇进去...
他瘫倒在地上,嘶哑不堪的痛哭呐喊:“师父,师兄....家,我们的家没有了。”
这时,一阵清风吹过。
徐良羡好像听到了风铃的“叮叮铛铛——”的声音,他拭去眼泪,猛然站起来朝道观外
第83章 山河无恙,可那都与你无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