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一章 朝堂风暴[1/2页]

大阁老 离之渊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随陈于陛至常去的茶楼听说书人讲了几段《三国演义》,又在雅间边喝茶边聊些经史文章,谈论些朝野逸闻,张敬修很是有些惬意。
      对于此次入国子监进学,他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现在国子监的学风和后世的大学有些相似,管理松懈,对于他这样的权贵子弟更是毫无约束。而能与陈于陛结交更是意外之喜。
      因此读书之余,能时不时地来国子监看书写文,与友人互相交流学问,对于张敬修而言,远比让他天天待在家中闭门造车更加合适。
      正当张敬修优哉游哉地在国子监进学时,一场朝堂风暴开始酝酿。
      ———
      隆庆元年,正值每六年一次的京察。
      京察即京察检察,全国五品以下官员(含五品)皆在京察之列,京察事则由吏部及督察院联合执掌。
      大行皇帝国丧之后,吏部尚书杨博、左都御史王廷便着手开展京察之事,时至至今,京察之事已然有了结果。
      杨博何许人也?
      此公为严世蕃口中的“天下三杰”之一,其他两杰是严世蕃自己和嘉靖帝的奶兄弟陆炳.....
      杨博作为威望可与首辅徐阶比拟的吏部尚书,主持此次京察,堪称一言九鼎。
      京察期间,杨博以考察下等为由罢黜了给事中郑钦、御史胡维新等言官,朝野一片哗然,但无人敢对此有异议。
      到了三月,所有五品以下官员均已考察完毕,除不少地方官外,两百多名言官中亦有二十余名被黜。
      若如此倒也无人敢捋杨尚书虎须,但吏科都给事中胡应嘉发现,此次京察虽罢黜了很多不合格的官员,而山西籍却无一人罢免!杨博恰恰就是山西人。
      于是,胡应嘉立即写好奏折,上本弹劾杨博为私愤,贬斥言官,包庇同乡。
      被罢的御史胡惟新亦上疏,揭发杨博考察官吏不公,上下其手,营私舞弊。
      由此,点燃了这场纷争。
      ~~~
      高拱是个有仇必报的人。
      “拱拜命之初,即以直庐为狭隘,移其家属于西安门外,夤夜潜归,殊无夙夜在公之意;皇上近稍违和,大小臣工莫不吁天祈佑,冀获康宁,而供乃私运直庐器用于外,似此举动臣不知为何心。”
      每每想到胡应嘉这封杀人于无形的奏疏,高拱都不禁毛骨悚然。
      “徐华亭啊徐华亭,你如此暗算我高拱,我岂能与你善罢干休。哼,我高拱岂是可欺之人。”轿子中,高拱喃喃道。
      未几,下人报道:“老爷,到郭阁老府上了。”
      进了郭府,与郭朴至书房坐定。
      刚坐好,郭朴就有些着急的问道:“肃卿可是有法子对付徐华亭了?”
      高拱道:“徐华亭过于圆滑,我暂时还未找到其痛脚。”
      停了会儿,高拱继续说:“质夫兄可知胡应嘉弹劾大冢宰之事?”
      郭朴道:“这如何会不知。”
      高拱恨恨道:“胡应嘉在先帝之时,便弹劾我高拱趁天子病重,居心不良,险些使我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此仇怎能不报?再者,吾以为,此必为徐华亭指使。”
      “胡应嘉作为吏科都给事中,在京察期间一言不发,京察结束后,却开始大放厥词,此即为失职。”
      郭朴心领神会道:“我明白肃卿的意思了。”
      当天,二人便来到徐阶值房。
      徐阶见高拱、郭朴二人不经通传便擅自入内,心中不快,面上却笑问道:“质夫、肃卿,不

第十一章 朝堂风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