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章 符牌与传信[1/2页]

单挑三国:开局教化张角 亡命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叩叩~
      “公子,宴席已备好,我家主人请您前往正堂就餐。”
      屋门被敲响,随之响起一道软糯的女子声音。
      “稍候,这便出来。”
      张渊应了一声,微微收拾一下,拉开门扉走了出去。
      当看到左侧微微躬身等候的婢女时,张渊暗自叹息一声。
      这女孩年岁应当与自己相仿,声音很好听,但身子骨却瘦弱的紧。
      矮小的个头、宽松的灰布衣,两侧脸颊还向里凹陷,明显是经常吃不饱。
      这还是在富贵人家为奴的,那些临时苦工的待遇更差。
      至于讨不到生计的……
      “带路吧。”
      张渊压下内心复杂的思绪,平静出声。
      眼下的他没有丝毫资本,即便有心,也做不了什么。
      但他的那个念头却越来越坚定。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东汉末年英豪无数,但几乎都代表的是士族利益。
      唯一的区别在于,是代表豪门士族,还是寒门士族。
      但却几乎没有人真正在意最底层百姓的前途和生死!
      既然自己一介屁民来到了这里,那便竭尽所能,为这个最为悲惨的群体贡献一份心力吧!
      尽管,这条路会极其艰难,甚至有可能早早夭折。
      但,有些事,总需要有人去做、去改变!
      “是,公子请随婢子来。”
      婢女始终低着头,不敢唐突了贵客,怯生生的挪动小碎步在前方带路。
      一路默然间,二人拐过枯寂的花坛,又迈出二进院落的圆拱门,入眼的便是一栋坐落于正中的二分大主屋。
      主屋主体是木质,中间是正堂,两侧是耳堂。
      从后方拐到正前方,已可听到正堂里传来的欢声笑语。
      正堂门前,一个中年管家正左右张望着。
      当看到张渊后,顿时双眼一亮,小跑几步殷勤的迎了上来。
      虽然不知这位公子的来历,但主公可是特意交代了,一定要好生伺候、不可怠慢。
      想来来头很不一般。
      毕竟,一般的公子哥可当不得自家主公如此慎重对待。
      “哎哟~公子,您可算是来了~
      快快请入堂吧,我家主公和道长都在候着了,就等您到了才开席呐。”
      管家肥腻的脸上挤出热切的笑容,条条皱纹堆积起来如同一朵小菊花。
      “嗯。”
      张渊淡漠的微一点头,负着左手,抬步向正堂走去。
      眼见张渊如此姿态,管家非但没有不悦,弓着的腰反而更低了几分。
      因为在他看来,这才是真贵人的做派。
      待得张渊上了木质台阶,管家这才直起身来,转而看向那正在揉搓着小手的婢女。
      只是,此时他的脸上,却早已换上了一副颐指气使的高傲姿态。
      “还愣在这儿干什么?快快滚下去,莫要污了尊客的眼!”
      那婢女吓得身子一抖,急忙唯唯诺诺的小步跑了回去。
      门槛边,张渊的步子微微一顿。
      两息后,方才继续抬脚,迈入了堂内。
      “哈哈哈!张公子总算到了,快请入席~”
      正对着门口的里侧主位上,一个头戴青色平巾帻、身穿淡蓝色交口锦袍的中年跪坐在软席上。
      当看到装束干净利落的张渊走入,顿时眼睛一亮,哈哈笑着抬手招呼。
      同时,身子微微前倾,以示尊重。
      其他人虽然有些好奇,但也只是扫了一眼便继续同身边之人交谈。
      张渊扫了眼主人家所指的席位,见是在左侧第二席,不由略感诧异。
      因为左侧第一席是张角,张梁、张宝只在三、四席。
      虽然有些讶然,但张渊并不怯场。
      朝着那人施了一礼后,面色如常的入了席。
      待得张渊跪坐稳当,张角含笑低声道:
      “此间主人姓刘,名峦,字云山。
      平素乐善好施,是冀州不可多得的恩家。”
      张渊微微颔首,以示了然。
      实则心中冷笑不断。
      连自己府中的下人都那般苛待,还指望他乐善好施?
      不过是立块牌坊当磨坊,牵头假羊赚取名望罢了。
      “至于对面的,则是武安县城一些殷实之家的掌舵人。
      其中也有几人是我太平道恩家。”
      张渊含笑以对,不露真意、也不多问。
      这种恩家,换个说法那就是张角的忠实信徒。
      在双方的信任还未达到一定程度时,知道的越多、死得越快。
      “既然并不都是恩家,那道长就不怕有人将我的消息泄露出去,引来官差捉拿?”
      张渊轻抿了一口茶,漫不经心的问道。
      张角上下打量了一眼张渊,摇头轻笑道:
      “而今的你,与官府诏犯布告上的画像可一点都不沾边。
      即便是同名同姓,相貌差异如此大,官府之人又能如何?

第三章 符牌与传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