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零三章 平淮策【求票】[1/2页]

神话大汉,冠军兵圣 老告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霍去病在皇帝右下首入座,鼻端忽然嗅到稍许若有若无的香气,暗忖:刘清之前在这里坐过。
      他入座的位置,下首是李广,程不识,苏建,而后是李敢。
      李敢是李广的第三子,家学渊源,时年尚不到四十,年富力强,生的方脸怒目,颇为威武。
      再下首还有其他几员文武将领。
      对于这些文武朝臣来说,因为不知道背后的隐情,骤然听到淮南异动,都是大吃一惊。
      虽然眼下还不确定是不是谋逆,但数郡之地,联合出现异常,实非小事。
      霍去病来之前,众臣经过激烈争辩,意见不一。
      “陛下,时下之急,是先弄清楚淮南到底要做什么?
      淮南一动,周边郡县随之动作,此举过于异常,他们为什么敢随同淮南行事?”
      “臣以为,先弄清楚原因才好应对。”
      “此值夏收之时,益静不益动。若大肆动兵,损失过重!”
      这都是文臣在说话。
      从他们的角度看,情况还不清楚,绝不能直接开打,要三思,权衡利弊,不能打乱仗。
      所谓秀才举兵,三年不成,原因就是文臣大多会左右思量,机会都错过去了。
      倒是董仲舒脸色格外凝重,出言道:“对内不战当然是好的,但若淮南有逆举,便当果断出兵镇压,越快越好。”
      “夫子所见甚是。
      陛下,臣想请战,愿率兵出击淮南。区区数郡之地,臣有把握逼其不敢逞凶。”
      说话的是李广。
      这位飞将军的个人勇武,是值得称道的,坐在那极具气势,如一座小山平地而起。
      他心里对淮南敢于起兵,颇有些轻视,三五郡之地,最多能聚集四五万兵马。他自忖有把握迅速平乱,尤其是看见霍去病来了之后,还莫名的起了些抢功的心思,所以赶紧请战。
      “呵,李将军如此急于出战,未战先言胜,却不知已犯了兵家急进的大忌。”
      说话的是程不识。
      两位老将同朝为臣,多有比较,意见不和是常态。
      代相李蔡看向武将首位的霍去病:“霍侯对眼下形势有何判断?”
      在场众人,唯独霍去病最清楚皇帝的心思。
      刘彻不想对淮南大动干戈,至少在眼下这个时间点不想。
      但他又对淮南的举动非常震怒,想给淮南一个惨痛的教训。
      最好的办法是能压得淮南不敢寸进,丢盔卸甲,将刚露出来的异动征兆全都自己再咽回去。
      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且要迅速平定此事为最好。
      刘彻的想法,基于几个原因。
      首先是霍去病,皇帝,卫青三人共同决定要掏匈奴老家,眼下距离预期的时间已不足一月,淮南此时动荡,若调大军去平叛,资源,战备,都要往内乱的战场上堆砌,损失之大还在其次。
      稍后攻匈奴的计划,肯定会受阻,难以实施。
      对外族的战争,才是刘彻心里更重要的事。对淮南,皇帝很愤怒,但并不觉得是大患。
      他调卫青去北关,看似是因为淮南异动,想防匈奴。但霍去病很清楚,卫青这几日原本也准备再动身去北关,暗中谋划兵发匈奴,做大战前的准备。
      皇帝对淮南,恼怒远远多过忧虑。
      淮南联合三五郡之地出现动荡,虽事情不小,但还没到能动摇皇帝打匈奴的决心的地步。
      其次是内耗,皇帝也不愿意在应对匈奴的大前提下,再开内战。
      君臣二人碰了下眼神。
      刘彻眼神表达的意思:朕想迅速平定淮南,但又不打大仗,去病可有良策?
      霍去病:有!
      以上是视线沟通。
      霍去病环视众臣:“淮南地处我大汉东南,周边几郡临淮水和长江,其中南郡和会稽郡(今南|京、上|海一带)是其上下游。”
      又道:“想遏制淮南,陛下可先下旨,凭南郡,会稽之地势,扼其上下两端,掐断淮南凭水路和外界的联系,包括运输,商贸和物资出入。”
      霍去病话音未落,代相李蔡就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董夫子将眼睛习惯性的眯了眯。
      程不识,李广的目光,都重新落回疆域图

第一百零三章 平淮策【求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