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七十一章 心病还需心药医[1/2页]

四合院:重生飞扬年代,大医精诚 大虾就鸡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口薄棺。
      埋葬在城外乱坟岗。
      这就是聋老太太亲生儿子的下场。
      死了都不知道埋哪了。
      从六院回到四合院儿以后聋老太太心里很不安稳。
      晚上睡不着觉经常想起儿子从病床上掉下来的时候她没有救甚至是没有找人救的情景。
      整夜整夜的想这件事情。
      就算是熬不住睡着了也会做噩梦惊醒。
      在梦里她儿子不止一次的质问聋老太太为什么不救自己,眼睁睁的看着亲生儿子死在她的面前。
      没几天的功夫。
      聋老太太眼窝深陷、疲惫不堪,好像是病入膏肓一般。
      她经常半夜的时候惊醒,然后就是大喊大叫。
      这些情况李家人都是知道的。
      李林这次可没有那么好心主动去帮聋老太太了。
      当年她卖给李家房子也是无奈之举。
      李家也没欠她多久的房钱。
      该还的恩情早就还过了。
      徐氏和李林说了所有的情况。
      得知真相的他可不会再上赶着去帮助聋老太太。
      终于。
      聋老太太忍不住了。
      她找到李林说明情况,开口说道:“当时是由于我的疏忽我儿子才死的,我要是注意点儿的话也许金雄就不会死,我心里过意不去,这几天一直梦到她,平安他爹,你给我开一点儿药吧,我每天睡不着觉很痛苦的!”
      李林也没多说,给她开了一个方子。
      当归1钱2分,川芎7分,白芍1钱(炒),生地黄1钱2分,白术1钱,茯神1钱2分,远志(甘草水泡,去心)8分,酸枣仁(炒)8分,麦门冬(去心)2钱,黄芩1钱2分,玄参5分,甘草3分。
      此方主治怔忡惊悸,有安眠的效果。
      方中并没有什么禁忌,李林也没有做加减。
      开好方子以后就将方子给了聋老太太,让她自己去抓药。
      聋老太太开口说道:“你,你不是在扎钢厂当厂医吗,干脆就在你们医务室给我抓一点儿就行了,别让我去医院抓药,我年纪大了,最近几天还没睡好,不方便去医院抓药!”
      说来说去。
      她还是不想出钱。
      自己到医院抓药总得给药费吧,若是李林从医务室拿药是不需要出医药费的。
      李林摇摇头说道:“老太太,这可不行,怎么可能直接从医务室那边拿药呢,要是让别人看见可能说我公私不分,占公家便宜的!”
      聋老太太没办法,只能拿着药方到隔壁自己家。
      “以前李林都是将药物直接拿来给我的!”聋老太太心中疑惑道:“这次是怎么了,怎么抠门儿起来,居然只给方子让我自己去抓药?”
      突然。
      她想起来了。
      民警同志询问金雄之事的时候她可是差不多什么都说了。
      当时李平安也在场。
      他可能猜测到李家买房的时候自己没帮他们什么忙,也没给李家多少优惠。
      李平安知道以后他父亲李林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情?
      “哎......。”聋老太太想道:“当年的事情终究还是隐瞒不住了,往后李家人怕是不会再帮我了!”
      老贾出殡的日子。
      李平安起了个大早,带着秦淮茹到街上吃了早饭,他连四合院儿都没去。
      秦淮茹想到六院帮梅姨。
      李平安说道:“今天是周末,你还是别去医院了,我也不去,我和刘御医说过,抽时间要去药物研究所那边找他的!”
      秦淮茹答应一声,自己到家属院小院儿休息。
      李平安骑着自行车到药物研究所。
      刘御医已经整理了不少医书。
      他整理修订的都是前人的着作。
      结合以前御医们看病的病例整理出《清宫医案》一书。
      这本书庞大恢弘主要是结合各种病例阐述相关医理。
      目前。
      这本书还在修订当中。
      只是整理出一小部分而已。
      另外就是各个时代御医们所着作的医书。
      比如。
      刘御医整理出了末代太医院院使赵文魁所着的《文魁脉学》一书。
      清代太医院院使为太医院最高官职,能做上这个位置的都是在医学上有所成就的人。
      就拿赵文魁来说。
      他以《皇帝内经》、《难经》、《脉经》、《濒湖脉学》等脉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为晚清皇室成员、王公大臣请脉治病的经验,写成了《文魁脉学》一书。
      他在这本书中详细的讲述了脉学理论,提出了首重诊脉、以脉测证、凭脉用药的理论。
      书中还讲述了六经辩证的理论。
      汉代张仲景着《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第一百七十一章 心病还需心药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