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一切设计,都是为了确保在梅雨季节时,粮仓中的粮食不会沾染水气。
      仓内四周还设有樟木,防潮防虫害。
      照理来说,各地县衙的存粮不多,粮仓则应该尽可能设置在县衙之中,以便管理——县衙选址时也会率先考察,此地是否合适建仓。
      但同安县衙占地本就不大,之前的粮仓设置在县衙内,面积狭小不说,用料也极为敷衍,一下雨就会遭笨。
      所以早在二十多年前,有位同安县令一咬牙,就在县衙背后重新修葺了粮仓。
      当然,像州府中的粮仓,就基本不会存于府衙之中。
      一是州府地界大,二是粮仓存粮多。
      州府粮仓的选址,很有讲究,要将地理地势,日照程度,通风程度一并考究在内,再选出一块“风水宝地”造仓。
      且州府粮仓修建成本高,不像县衙粮仓那般“随意”,选址后也不会随意变更。
      如今是沈筝第二次来同安县粮仓。
      她当初第一次来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那时的她刚来同安县,心中惶恐又踌躇,听许主簿说县衙粮仓暂无存粮,心灰意冷之下,本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情来了——万一能找到两袋漏掉的粮食呢?
      那之后她便知道,许主簿这人,从不开玩笑。
      想那时,她的心思全放在存粮之上,一开仓门,骤然入眼的便是空空如也的粮仓,她脑海中只有一个声音——好穷,完了,全完了,根本没心思细看粮仓。
      如今再来一次,沈筝的心境与那时完全不同了。
      不论是她,还是跟在她身后的众人,全都满怀喜悦,怀揣希望。
      心静之下细看才发现,同安县粮仓虽空、虽老,但当初设计修葺整个粮仓之人,是用了心的。
      不论是墙面屋檐还是地砖大梁,用料都极为不错,隔绝地气水气的同时,还经久耐用。
      同安县粮仓,完全符合大周粮仓修葺标准,在地方上,这很值得称赞。
      沈筝将怀中的草纸取出,又唤小袁去取纸笔,顺便将许主簿唤来。
      不过片刻许主簿赶来,沈筝接过纸笔后对里正们说道:“先将各自的稻种搬下来,分村堆好,由许主簿主持称重,我算一算各村产量,待赵捕头回来后,咱们便开始查验稻种。”
      许主簿朝她点点头,站在了仓房大门口,沈筝则在门口的登记处坐下,开始算产量。
      一切有条不紊。
      反倒是余正青没事干,在几个仓房来回探查,啧啧称奇:
      “你们这粮仓,是本官见过最空的粮仓。”
      片刻后他想到了什么,又说:“不至于这样才是。你不是说,那王姓地主,之前将家中存粮借给县衙了吗?”
      沈筝一遍低头计算,一边答道:“修完沟渠,就将剩余的粮食归还给他了,那些粮食是之前老王地主在世之时屯的,那人精着呢,见世道不对,才屯了那般多粮,想着发一笔横财。”
      “啧。”余正青不齿,但这种情况,不论是在同安县,或是柳阳府,还是大周各地,都屡见不鲜。
      他又问:“那小王地主拿回剩

第217章 粮仓,官驿消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