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面露忧色:"殿下,此议恐怕会遭到守旧派大臣的激烈反对。科举制度千年不变,一旦改动,必定引起轩然大波。"
"我知道。"朱雄英平静地说,"但变革总要有人先行一步。大明若要强盛,就不能墨守成规。来吧,备车,我们去看看匠造学堂的新成果。"
匠造学堂内,一片繁忙景象。朱雄英巡视各工坊,匠师们纷纷展示最新研发的器物与技术。
"殿下,这是我们研制的新式水车,利用改良的轴承系统,提水效率提高近五成。"一位年轻匠师自豪地介绍着。
朱雄英仔细查看,赞许道:"好!此物若推广至农田,将大大减轻农民劳力,提高灌溉效率。"
"殿下请看,这是新型取暖炉。"另一位匠师指着一座精巧的铁炉,"采用特殊的燃烧设计,既省煤炭,又增热力,还能减少烟气,适合室内使用。"
朱雄英听闻,眼前一亮:"制作图纸拿来。"他仔细研究一番,立即下令:"此物极好!立即批量生产,先供应各地官府和学堂,有余力再推广至民间。"
离开匠造学堂,朱雄英前往新建的中央医学院。这里汇集了全国顶尖医者,正在编纂一部统一的医书,整合太医院和民间医术,将标准化的医疗知识推广至全国各地。
"殿下,《大明医典》已完成三分之二。"太医院院使恭敬汇报,"我们特别加强了伤寒、瘟疫等常见病症的诊治方法,并附有详细图解,方便各地医者学习使用。"
朱雄英翻阅医书样稿,满意地说:"很好。知识的力量在于传播和应用。待医典完成,务必制作足够副本,发往各地惠民药局和州县衙门,让更多百姓受益。"
次日,朱雄英在朝会上正式提出科举改革方案。果然如刘基所料,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乃逆天之举!"礼部尚书李拱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科举取士,以经学为本,乃祖宗成法。今增设实用之学,是要将圣贤之道置于何地?"
教坊司卿杨荣也附和道:"农学、算学乃技艺之流,如何与经史并论?若此制推行,恐怕将来朝堂之上,尽是些工匠之辈,何以议国家大事?"
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反对者占据多数,声势浩大。朱雄英沉默片刻,待众人议论稍歇,才缓缓开口。
"诸位大人,朝廷取士,为何?"他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无非是为国选贤,为民求才。我大明立国之初,祖宗定下科举之制,其本意正是取士不限门第,唯才是举。"
他目光炯炯,扫视众臣:"今日科举改革,并非抛弃经学,而是补充实用之学,二者相辅相成。国家需要通晓经史的官员治理政务,同样需要精通农学、算学、机械的人才发展国力。难道这不正是适应国家发展之需要吗?"
朱元璋一直默默聆听,此时开口道:"太孙所言极是。朕观古今,凡兴盛之国,必是文武兼备,实学经学并重。科举改
第120章 逆天之举,一石激起千层浪[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