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十六章 司薄之印 (求追读!!)[1/2页]

满级考古大师 顾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对啊...”
      拿着这把宝剑,孔建文又陷入了沉思。
      “这是一把秦制铜剑,那按照秦国的律法规定,凡是国家铸造的兵器,必须要刻上官署和工匠的名字。”
      秦国对武器制造是很严格的,要求每个工匠在制作武器时都留下属于自己的记号,这样哪个武器质量不行或者出了问题,就追责哪个工匠。
      而且如果发现哪??武器没有刻上标记,那整个制造链的所有相关人员,都要受到“货一甲”的惩罚。
      也就是罚相当于一套铠甲的金钱。
      如果交不上,那就服劳役!
      在两千年前的封建时代,这种精确到个人的责任制,有效的提高了秦国武器的质量,避免了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的事情。
      从秦始皇到秦二世,这套律法都是被严格执行了的。
      秦始皇陵里出土的兵马俑陪葬武器,每一个都有刻上标记,从秦王政3年,到秦二世元年制造的悉数都有。
      难不成M105号墓出土的这把秦制铜剑,是非官方制作的?
      但是非官方制作的,能如此精良?
      孔建文再次细细的检查了一遍这把剑。
      这次,无比细心的他,终于在剑炳上,发现了一些异常之处。
      剑炳上大约一块3*3厘米的位置,有二次被打磨的痕迹,明显和四周其他区域的颜色有细微变化。
      看到这,孔建文心里就有数了。
      八成是原本在剑炳上是有刻一行“某某年寺工某某人”的标记。
      只是秦灭汉兴,因为某些原因或者是避讳,这位墓主人的家族某代贵族,将剑炳上的秦工匠标记给磨去了。
      虽然有些遗憾,不能够通过制作工匠刻上的标记,来分辨这把剑的具体制造年代了。
      但是这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秦国的存世时间很长,但是秦朝的国祚不长,二世而亡。
      而且还有碳十四鉴定法,想要知道这把剑大概什么时候造出来的,也不难。
      “嚯!”
      “孔老师!还有握玉!”
      突然的一声惊呼,打破了孔建文的沉思。
      还在继续对棺内进行清理的苏飒和林雅,一脸兴奋的从积水中,又捧起了一物。
      一块泛黄的长条圆柱形的玉石!
      而且玉石上,还有单线条刻画出来的纹路,细细一看,似乎是刻了一只猪。
      “喔,猪型的玉握啊!”杨翰颇为惊异的说道:“这也算是汉朝最常见的玉握类型了吧。”
      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
      所以在新石器时代,下葬的先民通常都是将兽牙握在手中。
      到商周时期,死者手中多握数枚贝币,因为贝代表了财富。
      而到了汉代,下葬时通常就会给墓主人的手上握一只玉猪。
      “猪”在汉代可不是什么贬义词,那个时候还没“笨猪”的说法呢。
      传闻汉武帝刘彻小时候就叫刘彘来着,“彘”在汉代就是猪的意思。
      不管传闻是真是假,但是能够有这么个传闻,至少说明猪在汉朝就不是一个贬义的字,不然不会编排到汉武帝头上。
      事实上,在汉代猪是财富的象征。
      玉猪也成为了汉代最流行的玉握。
      “不止呢,这还有一个?!”张健波也同样传来了捷报。
   &nbs

第四十六章 司薄之印 (求追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