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4章 逐梦求知路[1/2页]

六十六年风雨人生路 令狐海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987
      年
      9
      月,秋风宛如一位温柔的使者,轻轻拂过大地。那凉爽的微风,带着丝丝秋意,让人的心中涌起一种别样的宁静。
      我告别了团县委副书记的岗位,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踏上了前往江苏农学院的求学之旅。
      那所位于扬州城西近郊的学院,在我的心中,宛如一个神秘的知识殿堂,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一步步靠近。
      当我终于抵达江苏农学院,展现在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心中微微一怔。这所学院在曾经的那段特殊岁月前名为“苏北农学院”,校园占地广袤,达
      1500
      亩之多。
      在
      80
      年代的省属高校里,这样的规模也算颇为可观。然而,现实中的校园却与我入学前的想象有着天壤之别。校园里大部分面积是稻麦实验基地,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穗和翠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大地的故事。粮食作物和牧草等实验植物像是大自然的精灵,在田间舞动着生命的旋律。
      远处,似乎还有个奶牛场,估计是畜牧系的试验地,偶尔传来的几声牛叫,给这宁静的校园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生机。
      可最让我觉得与学校招牌不相符的,就是那座寒酸的体育场。全校每年有
      3000
      多在校生,可体育场的规模却和我们县中的差不多大小。那简陋的跑道,破旧的看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我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我对这所学校的规模和专业设置感到有些失望;另一方面,我又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我知道,这里将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我要在这里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所在的这一届调干生,被称为农管
      71
      班。这“农管”代表着“农业现代管理专业”,至于“71”,大概是省委组织部培训的某种排序吧,具体缘由谁也说不清楚。反正在校期间,乃至后来的校友通讯录里,我们都被这样称呼着。
      农管
      71
      班的
      33
      名调干生,来自全省各县市,清一色全是男生。他们就像一颗颗来自不同地方的星星,汇聚在这片知识的天空下。据校方领导介绍,这可能是省委组织部委托代培的最后一批全脱产干部培训班了。
      入学动员大会上,校长风趣地称我们这一届干部学历培训班是“末代皇帝”。
      这个比喻还真是贴切,因为入学人员里,副科级干部仅有三人,北方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冯新启、省农垦局的东城农场五分厂长邓成,再就是我了。其余大多是农技人员,其中
      80%是各市农校毕业后分配到乡镇农技站的普通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年轻稚嫩,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有的则沉稳内敛,带着岁月的沉淀。无论是领导经验、文化层次还是社会阅历,都比往届调干生差些。
      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失落和困惑。我原本以为会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经验丰富的伙伴,共同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为未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现在,面对这样的现实,我该如何是好呢?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放弃现在的工作,来到这里学习。我甚至想过,如果我没有选择来这里,也许我现在已经在团县委的岗位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但转念一想,毕竟都是经过省委组织部审核的,而且多数人年龄在
      25
      岁以下,半数未婚。
      想到能结识这样一批全省各地的人员,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或许也有益处,我心中那点不平衡和疑惑也就渐渐消散了。
      既来之,则安之,何必纠结那些不该想、不属于自己操心范围的事呢?我要做的,就是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我告诉自己,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在这所学校里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我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轻教师,名叫冯超前。他就像一颗朝气蓬勃的新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那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给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让人不由自主地相信他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后来我们才知道,林飞鸿副省长是苏农的兼职教授,也是他的研究生导师。这让我们对冯老师更加敬佩,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
      在第一次全体学员会议上,冯老师带着自信的笑容自我介绍道:“我姓冯,叫冯超前,大家以后叫我冯老师就好。学校安排我做你们的班主任

第84章 逐梦求知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