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时,胡逸已经坐在市立图书馆的微缩胶片机前。泛黄的《阿尔卑斯民俗考》第217页,石雕图腾旁潦草的注释让他呼吸急促——"丰收节吟唱调,已失传"。那纸张的触感陈旧而干燥,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手机屏幕亮起,歌词系统的金色进度条停在87%。昨夜拼凑出的残缺乐谱在系统解析下,正缓慢生成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那音符仿佛在空气中跳跃,发出悦耳的声音。
  "胡老师,市政厅送来的加急文件。"艾丽抱着牛皮纸袋冲进来,发丝间沾着未化的雪粒,雪粒的凉意透过发丝传递过来,带着一丝清新。
  胡逸抽出文件时,一枚青铜书签滑落在地,正面刻着市政厅文化事务处的鹰隼徽章,那青铜的质感冰冷而沉重。
  大卫再次见到胡逸是在次日下午的排练厅。空荡荡的观众席上,胡逸正在调试镶着牛铃的电子合成器。"听说你租用了圣加仑修道院的古钟?"大卫抱着手臂站在阴影里,络腮胡上还沾着啤酒沫,啤酒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带着一丝苦涩。
  "不是租用。"胡逸按下播放键,十六世纪铜钟的嗡鸣从音响里倾泻而出,与电子音轨碰撞出奇异的和谐,那声音如同洪钟,震撼着人的心灵。"是修复。"
  大卫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座位扶手上的雕花,那雕花的纹理细腻,触感光滑。
  投影幕布亮起时,失传百年的丰收节吟唱调水印,正与胡逸新谱的旋律严丝合缝地重叠,那光影的交错,如同梦幻般美丽。
  场务抬进来的十二面传统手鼓,鼓皮上印着当地儿童画的太阳图腾,那鲜艳的颜色在灯光下格外耀眼,鼓皮的触感紧绷而富有弹性。
  深夜的改装卡车里,胡逸嚼着能量棒看工人安装全息投影设备,能量棒的味道香甜而浓郁,在口中散开。
  艾丽举着平板冲上车:"大卫的助理刚来电,他们同意观摩彩排。"
  彩排安排在次日下午三点。
  当大卫推开剧院侧门时,穹顶的激光束正扫过悬浮在空中的阿尔卑斯山脉全息图,那激光束的光芒耀眼而夺目,如同流星划过夜空。
  传统约德尔唱腔突然从四面八方的音响涌出,与胡逸的歌声在最高音处迸裂成漫天星斗,那声音如同天籁,让人陶醉其中。
  胡逸在第四小节加入即兴变调时,看见大卫的手杖从膝盖滑落到地毯上,手杖与地毯摩擦的声音在安静的剧院里显得格外清晰。
  舞台边缘的雾气发生器喷出雪松香气,那香气清新而宜人,弥漫在整个剧院。机械装置带动十二面手鼓自动敲响,鼓点竟与后排乐手演奏的雷蒂亚方言民谣完全同步,那整齐的鼓点声如同战鼓,振奋人心。
  次日《伯尔尼日报》头版,胡逸与大卫握手照片占据了三分之二版面。
  大卫在采访中说:"真正的文化守护者不该是博物馆的守门人。"照片背景里,市政厅提供的十五世纪羊皮卷静静躺在玻璃展柜中,那羊皮卷的质感柔软而光滑,散发着一股古老的气息。
  演出当晚,胡逸在返场时加唱了德语版的《雪线》。当阿尔卑斯号角的声音从舞台两侧升起时,前排观众里站起十几个白发老人,他们用颤抖的声音加入合唱,褶皱的掌心里攥着泛黄的乐谱复印件,那号角声如同号角,唤起人们心中的激情。
  庆功宴进行到凌晨时,胡逸躲进了消防通道。手机推送的《欧洲文化观察》头条标题在黑暗中闪烁:"东方歌手的文化伪装?"配图是他与大卫握手的照片,但裁掉了背景里的羊皮卷,那闪烁的屏幕光线刺得他眼睛生疼。
  艾丽找到他时,他正盯着消防栓玻璃上自己的倒影。远处传来道具车装货的声响,工人们正在拆卸印着太阳图腾的手鼓箱,那嘈杂的声音在黑暗中显得格外刺耳。
  某个搬运工后腰露出半截纹身,图案与市政厅文件上的鹰隼徽章惊人相似。
  凌晨四点的酒店走廊,清洁车碾过地毯的闷响与系统提示音同时响起。歌词系统的金色进度条终于涨到100%,但解锁的新曲谱水印位置,赫然显示着下个巡演城市的坐标。原来,歌词系统似乎与巡演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会根据胡逸在不同城市演出时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和融合程度来推进进度,解锁对应城市的新曲谱,就像是在引导他不断探索各地的文化宝藏。
  胡逸将冰镇矿泉水贴在发烫的额头上,那清凉的触感让他瞬间清醒了许多。窗外,运输车尾灯在雨幕中拖出长长的红痕,像极了首尔站庆功宴散场时,粉丝们挥舞的荧光棒汇成的河流。
  】

第80章 文化冲突,巧言化解[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