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提示音,那清脆的声音如同天籁。
  新解锁的曲谱水印指向华沙,而莉莉的铂金色发梢正消失在紧急出口,她掉落的工作证背面,烫着与某个搬运工纹身相同的鹰隼徽章。
  当追光灯扫过第七排时,胡逸刻意加重了颤音,悠扬的音符在空中颤抖。
  莉莉正调整相机焦距的手突然停住了——她为独家报道准备的录音笔指示灯,此刻正随着《莱茵河挽歌》的变奏有规律地闪烁着。
  第二段副歌升调的瞬间,舞台穹顶突然降下三百支铜铃,清脆的铃声如同银珠洒落。
  这是胡逸用昨晚刚解锁的积分兑换的十九世纪犹太婚仪道具,每支铃铛内壁都刻着集中营幸存者的编号。
  当大提琴声攀升到最高处时,悬挂装置突然启动,铜铃如雨点般从观众头顶掠过,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
  汤姆的熊猫耳钉撞到了椅背上,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他刚举起手机准备拍摄,前排举着退票凭证的老妇人突然抓住了扶手——有一支铜铃正悬在她鼻尖三厘米处,刻痕在灯光下清晰地显示出“1944.艾琳·伯格”。
  “这是我祖母的名字!”老妇人镶着银边的眼镜滑到了鼻尖,眼中满是惊喜与激动。
  当她颤抖的手指触碰铜铃时,背景屏同步弹出了1944年的户籍档案,泛黄的纸张上还有纽伦堡警察局的钢印。
  莉莉的铂金发梢被空调吹到了镜头前。
  她原本对准胡逸特写的相机,此刻正不受控制地拍摄着第七排的骚动——三个举着抗议横幅的年轻人突然撕开标语,露出里面印着家族档案的T恤。
  系统光幕在胡逸的视网膜上闪烁着。
  他借着转身的动作踩下了舞台机关,仿古竖琴的琴弦突然绷断,飞射而出的铜丝精准地击中了莉莉的相机镜头,“啪”的一声,镜头破碎。
  这个设计原本是用于慕尼黑站的爆破特效,此刻在柏林却成了恰到好处的干扰。
  当最后一段犹太祷文旋律响起时,退票窗口的电子屏突然黑屏了。
  场务主任藏在幕布后擦着汗,他口袋里装着胡逸一小时前塞给他的U盘——里面除了伪造的电路故障程序,还有二十份观众亲属的集中营生存证明。
  汤姆的欢呼声撞到穹顶后反弹回来,形成了一阵轰鸣。
  这个汉堡大学生终于把帆布包转回到正面,刺绣的熊猫图腾眼睛部位,藏着微型摄像头拍下的全部过程。
  他并不知道,三天前在博物馆厕所捡到的U盘,会让他成为胡逸全球后援会的首席情报员。
  散场通道的应急灯亮起时,莉莉的工作证正躺在保洁车的脏抹布下面。
  那个鹰隼徽章在阴影里泛着冷光,与华沙站宣传册上的某个文化基金会标志完美重合。
  胡逸用鞋尖碾过滚到脚边的电池——这是从莉莉相机里震落的配件,此刻在他眼里比退票统计表更有价值。
  化妆镜前的淤青已经变成了淡紫色。
  胡逸撕开第五颗衬衫纽扣,发现领口内侧不知何时粘了片银杏叶。
  场务主任的皮鞋声再次逼近,这次还带着巴黎站舞台平面图和一管遮瑕膏。
  “华沙站新增了水下收音设备。”主任的领结依然歪着,但手里的抗议信已经换成了技术参数表。
  胡逸用遮瑕膏在虎口画了一道弧线,这是系统新任务的倒计时提示——七十二小时后,某个二战时期的沉船录音将在波罗的海打捞出水。
  窗外飘来啤酒沫的味道,带着淡淡的麦芽香气,胡逸把莉莉的相机电池扔进了垃圾桶。
  金属撞击声惊飞了窗台上的夜莺,夜莺的鸣叫声在夜空中渐渐远去,这让他突然想起首尔站那个砸中他额头的应援棒。
  此刻系统光幕正在更新巡演地图,华沙站的坐标闪烁着危险的红光,旁边标注着莉莉所属媒体的总部地址。
  他拧开矿泉水浇在发烫的喉结上,清凉的水流经过锁骨时,在皮肤表面映出柏林爱乐大厅的轮廓。
  这个画面被门缝外的备用摄像机偶然捕获,后来成了全球头条的压题照片——标题是汤姆连夜剪辑的《废墟上开花的音符》。
  】

第81章 负面影响带来的逆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