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9章 孙井村琐事动人心[1/2页]

新生代农民儿女的故事 泥巴龙凤楼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龙树村的传说】第三季毛虫市长传奇
      第六十三章孙井村琐事动人心
      话说,泥巴做了龙树村镇长,他效仿他的阳荣大哥,不仅做实事,干大事,他还微服私访,走村串寨,走进寻常人家。
      泥巴,他走遍了龙树村镇所辖的所有办事处,所有村寨。
      泥巴是土生土长的龙树村人,龙树村方园几十里内的村庄,不论大小,他之前都到过,可以说他都熟悉。
      虽然,改革开放后,乡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泥巴离开乡村近十年了,各村各寨的变化,确实很大。但是,不论乡村怎样变,对泥巴来说,每一个乡村的名称,地貌,他基本知道。
      尤其,几乎每一村,泥巴都有那么几个相识,不是沾亲带戚,就是玩伴同学。
      一天,泥巴来到距龙树村六里外的孙井村,偶遇了他中学时的一位老同学。
      老同学多年不见,一见必是热情招呼,热情招待。大概,这位做教师的老同学知道泥巴如今是龙树村的镇长吧,或是,这位老同学内心一直被村里的往事感动着,这位同学边与泥巴在家中喝茶,边向泥巴讲述他们村里曾经的往事。
      现在,让我们一起听这位泥巴老同学侃侃道来:
      七十年代的一天,孙井村生产队的公房墙角下,蹲着几个中年男人,边咕噜咕噜地吸着水烟桶,边缓缓地论着村中事。
      乡村的傍晚,夕阳淡去,弯月东升,整个孙井村,很快便笼罩在朦胧的月光里。
      榕树上的鸟儿,也许欢唱够了,也许要还乡村一分宁静,也许怕啾啾声扰了那几个男人的谈兴,很快便停止了叽叽喳喳。
      墙角下的几个男人,他们的人数一会添了一个,一会增了一个,齐刷刷地背靠墙角,随意地蹲着,手中的水烟桶不时地递来传去,阵阵水烟桶的咕噜声伴响着浓重的乡音乡语。
      月光的倒影下,几个中年男人的形态生动而鲜明。
      不用猜,也不用走近细看,我童少的眼睛一瞟,就认出蹲在正中的那位,头戴旧军帽,脚穿一双解放牌力士鞋,鞋底粘着泥,一身陈旧灰色卡其布衣服上不是补丁,就是泥灰的四十多岁男人,就是我们村的生产队长孙大爹。
      右边紧挨孙大爹蹲着的,是生产队副队长李大爹。虽然此时旧草帽戴在头上遮住了他的半张脸,但他敦实的身子以及浓重得让人远远就能闻到的汗味,一眼就能让我认出他。挨着副队长的,是瘦小的会计,背有点驼的保管员。
      左边挨着孙大爹队长的,自然是村里那几个爱管闲事,一贯脚穿自编的草鞋,头上总戴顶旧军帽的老党员。
      当然,刚从菜地来,把粪桶放在一边,用大手拍拍脚下那双布鞋上灰尘后蹲下的大个子男人,是村里的治保主任兼民兵排长。
      墙角蹲着的这几个男人,他们其实就是孙井村生产队的领导者,也可以说,他们是我们村的灵魂人物。因为,他们决定村里的事,生产队的事。因为,他们在村里最有威望。
      现在,他们像似闲聊,像似开会。反正,在孙井村,这几个中年男人常常这样蹲在一起。他们这样蹲在一起,孙井村的生产生活,常常有所改变,有所改善。生产队的生产一天天有序进行,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充实起来,有望好了起来。
      这不,今天生产队长他们傍晚一个时辰地蹲着“闲聊”,村里的李寡妇一家,随即是境况大变,命运改观。
      李寡妇真是命苦,旧社会,她年纪轻轻就丧夫。丈夫去世了,给她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并且,她的家况以及族亲的家境都不好,没有人能帮她一把。所以,她的日子在村里过得很难。于是,她或是背着孩子,或是拉着孩子四处去乞讨。
      解放后,李寡妇被村里找回村,还分给她住房。这样,李寡妇再不去乞讨,尽心尽力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
      虽然回村后的李寡妇,她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吃穿住总算有了。更主要是,李寡妇觉得在生产队生活有了意义,有了尊严,有了希望。
      虽然最初几年,她家常常超支,常常要生产队补助,是村里几家超支户之一;但是,村里条件好些的邻居,总是无私地帮助她家。
      尤其,生产队总是视其生活现状,念她儿女小,看她勤勤恳恳劳动,总是给她家免去一些超支款项。
      生产队长孙大爹总是在社员大会上说:“我们是新社会,我们都是乡里乡亲,我们要互相帮扶,我们要人人有吃有穿,家家户户把日子过下去,把生活过好……”
      正是如此,李寡妇的一儿一女,渐渐地顺利长大。现在,儿子十九岁,女儿十八岁。而且,她的儿子长得像匹骏马,女儿长得像水田里的荷花,很令村里人喜欢。
      昨天,县里给公社分来几个参军与工厂招工的指标,公社把指标一一分给了生产大队,大队又把指标一一分给生产小队。孙井村生产队参军与当工人各得一个名额。
      按上方的意思,这些名额要给最需要的人,给最困难的人家,特别是让那些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子弟去参军卫国,去当工人建设国家。
      其实,那年代农村青年都希望能参军,既可以保家卫国,锻炼自己,增长技能与见识,又有发展前途。同时,能走出农村去当工人,可以说是每一个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好事。
      本来,队长孙大爹的儿女与李寡妇的儿女年龄相当。且,孙大爹儿女四五个,家庭负担很重,他的大儿子大女儿一直吵着要参军或当工人去。
      其实,墙角下蹲着的几位村中“主事者”,他们的家况与队长孙大爹家大致相同,他们儿女多,儿女都希望去工厂拿工资,去城市过好日子……
      可是

第119章 孙井村琐事动人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