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村的传说】第三季毛虫市长传奇
第六十七章忆往事,龙树村的老队长(2)
五十年代初,年轻的龙金寿被任命为龙树村的生产队长——生产大队长。
龙金寿,他是龙村村第一位生产大队长。
话说,三年的军队生活,把龙金寿锻炼得强健英武,他在军中,学得文化,长得见识,还成为党员。
尤其,军营把他塑造出一身的奉献精神,塑造出一身的正气与美好品质。
五十年代中期,龙金寿退伍回到龙树村,正赶上全国开展土地运动,他便积极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农村大改造运动中,投入到热热烈烈的大生产活动中……
五十年代,在县派工作组的亲临指导下,龙树村进行乡村干部选举。
那时,二十多岁的龙金寿,以他热心集体事务,以他优秀的军人品质,以他对家乡建设的饱满热情,被乡亲们一致推举为龙树村的生产队大队长。
想不到,龙金寿这生产队大队长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最初,龙树村与全国农村一样,深化土地改革,在党的政策指导下,在工作组的具体指导下,在龙金寿等村干部与老党员的努力工作下。
龙树村各自然村很快建立了完善的集体经济,生产队模式顺利运行。
曾经的地主老爷们,被没收土地、房产,中农们,主动交出不多的田地……
从此,土地归集体所有,人人有田种,人人有房住,村民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任何新生的事物,开始,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弊端,不够完善。
尤其是五八年,自然灾害,国家困难。尤其是大锅饭的弊端,暴露无遗。大锅饭这种生活方式,不适合广大农村。
龙树村也是这样,有时饱吃,烂吃,很快粮食就接不上。于是,无粮时有人饿肚子,有人没得吃。
于是,饥荒之下,农民自私的本性就泛滥,各种矛盾呈出。比如:有人以权谋私,偷食,多占集体食物。有人明偷暗藏,化公为私。有的多占多用,谋求私利……
其实,这一切,只是为家人能吃饱吃好一点,那年代的情形嘛!
随即,村干部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点,龙树村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迅速开始整改。
龙金寿队长,对龙树村的整改工作做得又细又好。
龙金寿说:“乡亲们不就是缺吃少穿嘛。所以,我们要设法发展生产,多产粮食。”
幸好,上面政策好,下面都是乡里乡亲,有事好商量,好协调。
随即,经过村干部与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到六十年代初期,龙树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趋于健康而完善,人们有吃有穿有住,人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热情,充满希望。
此时,龙金寿队长,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了,他家庭负担重。
可贵的是,龙金寿,他虽然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许多孩子,但他总是舍己为公,忘小家顾大家,他的精力,他的心思,全用在集体的事业上。
龙金寿的妻子树仙,是同村一位老党员的女儿,对丈夫的工作全力支持,孩子她自己带,家务也不用丈夫操心,就是几块自留地,也是她默默地浇灌……
每当夜幕降临,天上的星星在村庄上空闪烁,龙金寿大队长,不是与各村里的几个小队长,老党员,在公房里讨论村中事务,就是召开村民大会,学习“毛选”,商议田间生产……
泥巴记得,公屋里煤油灯一闪一闪,一张张农民质朴的脸上,闪烁着欢悦的眼睛,呈现热情与期待的神态,农民们真诚地高呼红口号,浓浓的乡音,唱着东方红,太阳升……
那时,天刚朦朦亮,水井旁村民们担水的叮咚声才平静,生产队长出工的哨声便在村庄传扬。
村民们从各家各户走出,来到千年龙树下,等待生产队长分工。
此时,龙金寿早蹲在龙树下,与几个生产组长,边吸着水烟筒,边安排一天的生产。
随即,一组长带着十几个村民去积农家肥,二组长带着他的人员去打药,三组长领着队伍去松土除草……
安排好社员的工作后,随即,龙金寿扛着锄头,巡行在龙树村的田野上。
他走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观察着田地里的禾苗,判断着庄稼的长势,筹谋着怎样高产、稳产。他不时地放去水田里多余的水,不时地给田埂加固,不时地拔去田间杂草……
几年来,在社员们的勤勤劳作下,在党员干部认真的管理下,田里的各种粮食作物,年年长势茁壮,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七十年代,龙树村各自然村,各小队小组,涌跃地,超额地交公粮,卖余粮;并且,家家户户粮满仓。
一时之间,龙树村的村民,吃穿不成问题,温饱得到解决。龙树村,响应县政府的号召,派出不少村民,投入到n县的水库修建,公路修建……
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集体观念增强,对新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似乎,龙树村的村民,被新社会,新时代镀上光辉的色彩。
可是,那年代,尽管粮食丰产,村民的收入还是很低。一个劳动力,一天只有几角钱的收入。那时代,购穿购用物品,不是粮票,就是布票……
那时,龙金寿生产队长,他就很有办法——改善村民生活的办法,他在思索,探索怎样才能使村民的收入增加,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
七十年代中期,全国的口号:“实现农业现代化!奔向
第123章 忆往事,龙树村的老队长(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