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的大女儿祝梅,十八岁,长得像梅花一样。
所以,在祝家村,人们有意把祝梅她叫成“朱梅”。因为,她那双眼睛,一对瞳仁,像黑色的珍珠,晶莹透亮,脸颊,总是泛着梅红。
祝梅身姿轻灵,像燕子一样,她展翅一飞,就从乡村飞到城里。
改革开放,人们不由地淌进商品经济的大潮,潮流涌动,波浪扬花。
祝梅,成了n城个体户,加入到队伍日渐庞大的个体大军。乡村来的个体大军,自自然然成为新型农民。新型农民们,一个个抖落灰尘,洗净泥巴,多显扬眉吐气。
城村结合处,公路边上的一片小超市,祝梅正喜滋滋地卖货。
祝梅如今在家人支持下,自筹资金,开起这片小店。
用心经营,再加她梅花样的面貌,小店生意日渐红火。
人们,小店片区的人们,还是把她祝梅叫成“朱梅”。
男人来了,“朱梅,拿包烟。朱梅,拿瓶酒。朱梅,要双球鞋……”
女人来了叫:“朱梅,卖袋食盐。朱梅,来一包洗衣粉。朱梅,我买一条床单……”
男人女人都叫她朱梅。开始,她以为人们不熟悉她,或是人们书没读好,字咬得不准;不然,就是方言音这样叫,显得舌头大。
所以,她更正了几次,告诉人们她叫祝梅而不是朱梅。可是,人们依然叫她朱梅。
慢慢地,祝梅听别人叫她朱梅听习惯了,自自然然,她也就接受这样叫她了;何况,朱梅这名字,想想就是美,还蛮好听呢。所以,人们叫她朱梅,她是很欢悦,很乐意地接受了。
毕竟,人们这样叫着,她听着也舒心,她的生意随着叫的人越多,生意越是见好。
周围的男人,有事没事,总喜欢到她的小店里转转,有用没用的,也要买上一大堆。就是住几里外的男人,也悠转而来,挤出讨她欢心的话,买下一大堆物品,还拣出恋恋不舍的话说:“朱梅,我会再来,再来,再来……”
几年来,祝梅的小店里,总是这样:热热闹闹,人来人往,她的生意,更是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一个男人,一个年轻男人,还是在建筑行业,做小承包的小老板,他也是常来光顾小店的男人之一。只是,他来的次数最多,最长久。
终于一天,祝梅嫁给了他,成了他的妻子。这个男人,也是走出乡村的新型农民。他们,算是门当户对了。
&
第149章 祝梅,朱梅,触霉,同音不同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