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清明节[1/2页]

大唐:逍遥驸马爷 青烟渺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祭扫时焚烧纸钱。
      在唐朝时已经开始流行了。
      并非是一脉相传,为华夏的传统习俗,也是孝道的另一种延续。
      实际上,隋唐之前,祭拜不烧纸。
      因为祭拜的日子是“寒食节”,而不是清明节。
      ....自上古时期,古人便有“改火”的习俗,将上一年的火种全部熄灭,然后重新钻燧取火。
      在无火的这段时间,人们吃冷食度日,称为“寒食”。
      后因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寒食节”也随之固定下来。
      这一天,家家上坟祭祖……因为禁火,所以纸钱不焚烧,而是压在坟头,或挂在坟上。
      一两日后,便是清明。
      彼时的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不具备祭祀功能,但雨水增多,象征新生。
      所以,寒食节悼念亡者,清明节向往新生。
      两者一阴一阳,一生一死,便有了紧密的联系。
      就在这时,转折点出现了……
      随着人们认知的加深,认为,神鬼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不同。
      不焚化的纸钱,在彼岸是不流通的。
      要缅怀先人,祭奠祖先,必须采取“燎祭”的方法,把祭品和纸钱焚烧。
      “使气达于天”,使用烟作媒介,方能传达对其的敬意。
      但问题出现了……
      按照习俗,寒食节禁火。
      故而,人们便将焚烧纸钱这一项活动,放在了清明前一天。
      所以,至少在隋唐的民间,焚纸钱已经成为传统。
      慢慢的,这一习俗开始向上流社会蔓延……
      《资治通鉴》曰:“时上颇好祀神鬼,故?专习祠祭之礼以干时。上悦之,以为侍御史,领祠祭使。?祈祷或焚纸钱,类巫觋,习礼者羞之。”
      意思是,唐玄宗信奉鬼神,而宰相王?则投其所好,在祭祀时焚烧纸钱,近于巫术,是与礼法相违背的。
      显然,我大宋又开黑了……
      祭祀烧纸是民意,不可违!
      可总是有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将其定义为“巫术”,还拿着礼法压人。
      有趣的是,到了宋朝,连宫廷皇家也流行烧纸。
      ....宋孝宗祭祀宋高宗时,正烧的起劲,就有大臣站出来力谏:
      “官家,住手啊,纸钱祭祀先人,非圣祖所为!”
      宋孝宗大怒。
      想让老子不孝?我去你奶奶的!
      于是执意在祭祀时焚烧纸钱。
      而在时间上,由于寒食、清明、上巳的日子比较接近,所以上巳节的项目,也归于到了清明。
      形成扫祭、踏青、蹴鞠等习俗。
      而大唐朝廷也很给力,寒食清明一起放假,七天,无调休。
      当然了,那是肃宗之后。
      眼下的贞观朝,有李世民这个劳模在,小长假依然是四天,无调休。
      不管怎样,祭奠祖先,焚烧纸钱,在唐朝已是约定成俗的习俗……当然了,止烧也可以,就怕和生娃一样,等放开的时候,祖宗礼法崩坏,压根都没人烧了。
      ……
      贾五这边絮絮叨叨,还在低着脑袋烧纸。
      不经意间一瞥。
      忽然发现,身边竟多出一双绣花鞋……
      贾五一惊。
      歪着脑袋,顺着那双鞋子朝上看去,一双笔直的玉腿呈现在眼前。
      再往上,细腰肥臀。
      直至看清女子的脸,他不由怔在原地:
      “梁姑娘?”
      来人正是不良人三十六天罡之一,天佑星梁燕。
      身后还跟着一个汉子,身材消瘦,衣着一袭华丽锦袍,神色百无聊赖。
      “爱妻芸娘之墓……”
      梁燕打量着墓碑,一双妙目转向贾五:“没看出来啊?你竟还是个痴情种子?”
      贾五老脸一红:“我——”
      “咦?你还哭了?”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清明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