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还不知道有多少,再加上牵扯到的士绅,整个案子需要审问的人数就有可能多达三五千之众。
  那么问题来了。
  整个三司能够动用的人手一共就那么多,即便检校和应天府可以帮着审案,一天又能审多少个?
  假设一天审十个人,三千多人就需要花费一整年的时间去审。
  这还得是中间不出现其他任何意外情况的理想状态。
  而整个大明朝十二个行省,一百二十个府,一百八十个州,再加上八百八十七个县,再加上三个安抚司和一个长官司,想要在一年的时间里不出现任何意外状况?
  再说了,登州府那里还有一个杨癫疯,谁知道他哪天会忽然抽风,再折腾出一个犁头案或孙古朴造反案一类的破事儿?
  真要是这么算起来,洪武三年爆发出来的空印案,怕不是要审到洪武五年甚至洪武六年才能出个结果?
  我滴个亲娘七舅姥爷,朝廷还得花钱白养着那些官老爷们好几年的时间?
  让老夫算一算啊,假设一个人一天吃半斤米,三千个人一天就得吃掉一千五百斤米,这一年下来不得好几十万斤的米?
  如今大明国库空虚,要不然还是审一个杀一个吧。
  哪怕一天能省下一斤米,一年下来也足有好几百斤了。
  然而就在李善长琢磨着该怎么省下更多的钱粮时,朱皇帝却忽然说道:“一场空印案就要迁延日久,说不定能从洪武三年审到洪武六年,如果再出现一场空印案呢?”
  李善长心中一惊,朱皇帝又继续说道:“善长兄,改吧,咱知道你是想要求稳,可要是再来一次空印案呢?”
  朱皇帝的语气逐渐转冷:“军器局都能走水失火,谁又敢保证他们不会再来一次空印案?”
  ……
  杨少峰整个人都傻了。
  洪武四年,正月十六。
  刚刚陪着锦儿和玉儿过完上元节,还没等杨少峰返回登州府呢,中书省的公文就先送到了宁阳县。
  中书省改制。
  御史台改制。
  大理寺改制。
  废置行省,改承宣布政使司,另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司,原本行省参知政事手中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以后真正就是民归民,法归法,军归军。
  除此以外,府级衙门同样也受到了涉及,因为一个府里也要增设御史台和大理寺的二级下属衙门,顺带着还要增设一个审计衙门。
  换句话说就是知府大老爷也跟行省参知政事一样,手里的权力被分出去一部分,同时还多了一个负责查账监管的。
  杨少峰倒是不在乎这个,甚至巴不得赶紧有人把审案的权力给分走。
  问题是特么朱重八那个老登他不讲武德。
  不对,应该是李善长那个老匹夫也不讲武德。
  中书省发给登州府的公文里还特意注明了,暂时不在登州府设置御史台、大理寺、审计的二级衙门。
  而且那老登还又写了一封家信,表示“咱当初说过登州府任由你折腾,你就尽管折腾,咱给你兜底。”
  所以呢?
  本官接下来还得去登州府那里当牛做马,操心整个登州府上上下下所有的公务和杂务?
  洪武四年的春耕。
  洪武四年的府试。
  还有果树的栽种。
  下边每个县里的账目,审计。
  县里解决不了,送来府里的案件。
  全都落在本官一个人身上?

第381章 老登他不讲武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