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章 葛家庄子[1/2页]

大唐钓鱼人 超龄奶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福伯到了葛明的小跨院,小猴子跟在福伯身后。福伯看到葛明后想要弯腰行礼,葛明上前赶紧扶住。让老人家给孩子行礼,这事情葛明还是做不出来的。
  葛明还是第一次好好打量福伯,老头消瘦但是精神还算不错,五十来岁的年纪,头发胡子已经花白,穿着蓝色裤褂已经洗的发白,好在没有补丁,脚上一双麻鞋。麻鞋不是麻布做的鞋子,是先把麻绳编成绳子,然后再用绳子再编成鞋子。堂堂县令家的老管家,就这个打扮,可见家里没有想象的富裕啊。
  福伯也姓刘,名叫刘福,是葛明母亲嫁过来时跟过来的下人之一,经过隋末唐初的战乱,如今也只剩下福伯一人。也曾有过妻儿,大业年间就已经不在了。如今孑然一身,兢兢业业,是葛家最忠诚的下人。
  福伯本打算在葛家养老了,主家心善奈何长子早年夭折,次子又是个傻子,主家后继无人,仆人以后也就没了希望。自从听说袁道长治好了小郎君,让福伯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福伯,我想找个地方挖几个池子,还要搭几个棚子,打算弄点纸张出来习字使用。还需要弄些麦秸、桑皮、谷草,需要有地方可以晾晒。”葛明开门见山说道。
  “小郎君大概需要多大的地方?”福伯连忙问道,看到现在的葛明,福伯心里真心感到安慰。
  葛明心里盘算了下,地方好像不能太小,但是到底多大心里有没个概念。这年头又没有多少平米的说法,只能随便说了句“一亩地”大小。唐代的一亩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五百多平米,面积算相当大了。
  福伯沉思了一会说到:“不如就去咱们庄子上吧,距离城里也不远,就在县城西北十里之外,步行过去也只需要半个时辰。”
  葛明心里乐开了花,不是勋贵才有封地吗?没想到我老葛家还有庄子。有庄子就有很多地,估计庄子上人也不少,那场地和人手的问题都能解决了。跟福伯约定好,明天早上趁着凉快去庄子上实际看看。
  福伯走后,葛明打算让小猴子带着出去逛逛,整天闷在家里实在难受。葛明更想想看看没有什么好吃的,天天稀饭酸馒头加咸菜,实在有点受不了。穿越一趟,还是个二代,就天天让我吃这个?
  葛明带着小猴子去了正房跟母亲“请假”,母亲开始不太同意,软磨硬泡、卖萌耍贱之下刘氏才同意,不过条件是不能乱跑,必须有大人跟着才行。孩子不能闷在家里,以前是没办法,现在孩子正常了刘氏也希望葛明出去走走。
  刘氏让丁香叫来了福伯,说是让福伯跟着才算放心。刘氏很大方,这是葛明第一次出府“逛街”,所以给了葛明一笔巨款,足足五个铜钱。然后嘱咐了福伯几句照看好小郎君的话,就让葛明他们出门了。
  从后院到中院,再从中院到前院,葛明走的比较慢,这个家虽然比较大,但是比较破败,很多地方油漆已经剥落,家里不少老仆看到葛明都过来施礼打招呼。
  葛明也不记得这些人名字,也只能卖萌点头而已。家里老仆居然女多男少,想想也对。河北在隋末唐初饱受摧残,男丁死了十之七八,男人少也就比较正常了。
  出了府门便是一条大街,宽而笔直,不过就是压实的土路,如果下雨怕全是黄泥汤子。葛府在县城的东北角,听福伯说县城里不过横竖各有两条大街,县城大致被分成“井”字。街道名字比较有意思,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府门之前的这条大街就是北大街。
  东西南北各有一门,名字起得更是直接,就是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沿着北大街往西走,确实有些商铺,但是大多比较小,看来都是小生意人。等走到了西大街、北大街相连的地方,人就变得多了不少。
  依然是比较宽的土路,这年头人少地多,其实从城市布局的角度来看还是比较科学的。建筑都是木质的,看着穿梭的古人,葛明有一种后世在影视城旅游的感觉。只是这些人大多面黄肌瘦,穿着也十分破旧。
  “井”字最中间的这段,也就是四条大街中间,算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大家都叫这里“四条街”。两边店铺较多,不过只有少数几家是两层的,有卖炊饼的,有卖蒸饼的,还有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酒楼。
  街边上不少小贩在叫卖,这就引起了葛明的好奇心。有卖菜的,有卖竹木制品的,锅碗瓢盆也全都有,只是多是粗陶的制品,有点类似后世农村赶集。
  菜的种类极少,只看到白萝卜,香菜,茄子,这时候叫昆仑紫瓜,据说隋炀帝最喜欢吃。还有黄瓜,冬葵,菜豆也叫豇豆。当然还有葱姜蒜,不禁要感谢张骞,很多都是张骞带回来的,要不然更没什么东西吃。葛明失望透顶,看来物质生活也就这样了。
  一个老大娘坐在路边,身前放了半竹篮鸡蛋,看来是想卖掉鸡蛋换点油盐回去;一个中年卖菜小贩吆喝着,看来家里还有老婆孩子要养。对于底层的劳动人民来说,生活一直都是充满了艰辛的。
  路过

第8章 葛家庄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