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次电话拨打的第一遍就接通了,金美华像是早就预料到兰舒会给她电话一样,接起电话没有多余的寒暄。
  “咋样?想好了?”
  外面的雨太大,兰舒手忙脚乱地展开雨衣,将话筒小心裹进雨衣里。
  她右手擎着,又用肩膀和耳朵夹紧听筒,左手翻开随身记事本,条理清晰地把这段日子的调研成果,一股脑儿地向金美华细细道来。
  金美华在电话那头听得入神,许久才回过神,惊叹道:“兰舒,你这脑子天生就是用来做生意的啊!窝在汽水厂那个小地方真是太屈才了!”
  雨水顺着雨衣淌下,兰舒抬手蹭了蹭滴进眼角里的雨水,讪笑道:“你先别捧我,这事儿还没个准儿呢。”
  “真没捧你,你这前期准备做得真的很充足!这事儿绝对能成!”
  看到兰舒这么上心,看来是真的要开始把这事当事业做了,金美华也不含糊。
  她把广州档口那边的情况和兰舒大致说了一遍,并决定要去和哥哥请两天假,专门去看看广州的饰品货源。
  兰舒受宠若惊道:“不用请假吧!你随便帮我看看就好。”
  “你都不随便,我怎么能随便呢!”金美华顿了顿,酝酿了一会儿欲言又止地继续说道:“往后要是生意好,咱俩少不了常联系,要不……”
  兰舒反应极快,金美华话刚说了一半,她立刻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她心领神会,抢先说道:“美华,其实我早想提这事,就是不好意思开口。难得你先提了,要不咱俩就一块儿干,你看行不?”
  这话说得正中金美华下怀,忙不迭应道:“行啊!太行了!”
  两个人虽然是玩了好几年的好朋友,但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金美华在广州待了将近三个月,差不多摸清了档口的门道。
  档口的新奇货不断,还有好些都是外贸货,别说新塘县了,就连省城里都看不着。
  人是环境造就的,老金家的这几个兄弟姐妹个个都野心勃勃,心向高远。
  还没去广州之前,金美华觉得哥哥每月给的五百块工资堪称巨款。
  所以身为汽水厂正式工的她,想都没想就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在店里干了这许久,又主管收账,她渐渐捋清了,每个月店里刨去房租水电货款等等成本,净利近万元。
  相较之下,每个月到手的五百块瞬间就没那么好看了。
  虽然她知道这个收入已经很高了,但她就是不知足。
  明明有那么多赚钱的机会可以抓住,她为什么要错过呢?
  但在广州开店不太现实,这边机遇虽多,但竞争也激烈,最好的选择就是拿着广州的货回老家去卖,这才是上上策。
  而兰舒,正是助她实现这大胆构想的践行者。
  当然,兰舒这边也有一肚子“心眼子”。
  当下新塘县所有卖饰品的,货源多是来自市里和省里,最远不过省外周边城市,广州货可能有,但是兰舒没发现。
  她几乎踏遍整个商圈,既然没寻着广州货的踪迹,那就说明广州货绝对有市场,而且潜力巨大。
  但让她月月跑广州根本就不切实际,何况她两眼一抹黑,不知去哪儿找货源。
  即便找到了,和对方素昧平生,哪能放心呢?
  真要是碰上不良商家发次货、乱报价,相隔千里,她也只能干瞪眼。
  所以,和金美华合作,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两个人又通了三回电话,彻底敲定了合作事宜。
  地下步行街最近没有空的摊位出租,兰舒正好也想先从摆摊开始试试水。
  二人商议,以地下步行街租摊位为初期目标,将货物成本、运输开销、摊位租赁费等各项费用一并算上,前期投入共计五千元。
  她们各出两千五,日后盈利也按五五比例分成。
  兰舒自然要辛苦些,毕竟销售的重担主要压在她的肩膀上。
  而金美华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从选品进货到安排发货,事事都得费神操心。
  兰舒读了那么多本史书和名人传记,深知人与人相处,追求的不该是刻板的公平,而是应该携手共赢,古往今来成就大业者,概莫能外。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有的只是共赢。
  两个人既然已经建立了连接,双方都能获得更多的能量,不管谁多谁少,都是共赢。
  所谓付出越多,回报越多的公平,并不存在。
  两个拍档互相成全,你托着我,我托着你,你给你搭桥,你给我铺路。
  合作之间要是没有了成全和信任,就算有一万个好点子也没用。
  兰舒是这样想的,好在金美华也是个明白人。
  进货选品的事,兰舒百分之百信任金美华,她在汽水厂工作那会儿,就出了名的爱打扮。
  只要下班铃一响,金美华便迫不及待地脱下工服,换上自己的漂亮衣裳。
  金家两个哥哥脑子活泛,早早就随着南下打工的热潮去了沿海闯荡,挣了不少钱。
  所以在新塘县,金家的家境

第22章 合作共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