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9章 风中密语[2/2页]

瀚海驭风 轻雨初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累的风场建模经验半公开化,为本土团队积攒技术底座,铺路中方国产风机设计。
  一计既出,三效并收,既克敌,又布势。
  他满意的放下笔,抬起头,看向窗外。
  戈壁夜寒,北风裹着沙粒拂过窗台,远处指挥塔的红灯一闪一灭。
  “我终于开始明白,你们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何意思了。然而,有时候,渔翁也得先布好一张网。”
  保罗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将文件压好,“就让我来为你们铺好这张网,作为这段时间以来,与诸位并肩作战、共同进退的谢意吧。”
  ——
  麦麦提是在数据资源考察临近尾声时,才知道保罗先生趁着这段时间撰写出了十几万字可行性研究与技术经济分析报告。
  相比于里索结合两家公司共同撰写的报告而言,保罗撰写的这篇文章,很好的弥补了其中的不足与存漏。
  特别是他依据考察数据所撰写且反复打磨多次的《阶段性资源测评报告补编》,最后一页的落款处,是一行意味深长的标题:
  “关于在民族区域开展风能资源开发的初步建议——以新疆达坂城项目为典型案例”
  笔锋虽稳,意图却尖锐。
  不只是为总结数据,更是一把锋利的利刃——专门刺向那份原定的混合贷款协议。
  补编报告的内容核心,不是借款,也不是还款,而是一段援引丹麦政府援助逻辑的新叙述:“若以边疆民族区域达坂城小镇作为风能开发样本,不仅可在气候极端区测试丹麦风机极限适应性,更可通过可再生能源引导当地经济结构转型,从而间接稳定边疆民族关系,符合北欧长期外交影响力延伸的绿色路线。”
  这段看似温和的话,却极其精准地踩中了DANIDA的三大软肋:政治道义、技术输出与援助的正当性。
  麦麦提还记得当时走进屋里,看见保罗坐在角落,笔尖在纸面上勾勒,嘴里还在重复着那句作为总结的英语:“A
  loan
  is
  a
  chain.
  A
  grant
  is
  a
  gift.
  And
  a
  gift…
  is
  remembered”(贷款如锁链,赠款是馈赠,而馈赠……将会被铭记。)
  麦麦提当时十分不解,挑眉问道:“你这是在……”。
  “帮他们做道德选择。”保罗头也不抬。“这份文件会送到哥本哈根,DANIDA总部,也会送到议会对华援助委员会——我没点名批评霍梅尔与洛特马洪,也没提到LIDAR的事。但我留下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保罗终于抬起头,嘴角一挑:“如果你们可以在中国最艰苦的地方,帮助他们建起第一个风电样板村,但你们却要他们以此来还债……那么这风,究竟是刮给谁的?”
  麦麦提沉默了半晌,轻轻点头,低声说了一句:“保罗先生,您这不是渔翁得利,是好风凭借力。如果真的成功了,我想不到该怎么报答您。”
  “不如就请我再喝一瓶伊力老窖好了。”
  保罗爽朗一笑,“如果我过分索取,反倒显得我贪图功名,那就违背我的初衷了。”

第69章 风中密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