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八十五章 预兆(下)[1/2页]

易鼎 荆柯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境有一河行过,名曰济水,源自王屋山,东流入海。
      有古书曾云,“导沉水,东流为济,入于河。”
      济水间习衮州。
      相传,此地素有尚古之风,州内数郡,多好读书之事,更崇尚信义诚实之论,虽不乏宵小之辈,多数人严以待己,性情严谨,读书人众多。
      大燕朝时,衮州共有八郡,是山阳、东平、泰山、任城、济北、陈留、济阳、东郡此八地。
      因着距离原本国都洛阳较近,太守多为天子信任的臣子,大燕朝后期,宦官专政,朝中党派丛生,各股势力角力不断,朝廷日渐势威,昔日忠臣始有不臣之心,别的郡县如此,充州然。
      时任衮州刺史,公孙世家当代家主,单名一个岱字,是大燕朝三朝老臣公孙大夫之嫡孙,深受天子信任,令其出任衮州刺史。
      公孙岱性情宽厚,虚己以听,在衮州民心所向。
      公孙岱病逝,其嫡长子继位治理衮州,手段更盛一筹,百姓言其善,时人只知有公孙。家,而不知有天子也。
      至今,大燕覆灭,大成已立,公孙世家于衮州已至第五代。
      此代执掌衮州者是公孙世家家主,单名谨字,却是嫡长房庶出之子。
      公孙世家于衮州的第四代,嫡支一脉已是渐渐势威,不仅人丁凋零,对公孙家其他旁支的掌控力是渐渐减少,到第五代时,嫡支一脉两房却只有一庶子活至成年,其继承家主之位时,家族多有不满之声,待其继承刺史之职毫无作为时,不满之声日趋高涨。
      大成元年新年前,郑国公派大军进攻衮州,衮州军拼死抵抗却难敌郑国公大军。
      新年前夜,衮州刺史公孙谨急火攻心,连败之下病逝于济阳郡。
      不足一月时间,郑国公大军接连攻下了陈留、济阳、东郡三地。
      衮州边境,门户已开,三郡各府县,尽归郑国公之时,本来就暗流涌动的衮州,这时早已是民心涣散各大家族,急于求得退路。
      泰山郡,马家。
      马家大宅内,明亮琉璃灯高高挂起,长长走廊上,连成一线,一阵风吹过,琉璃灯轻轻晃动星火晃动,令得人心难以安定下来。
      高高起来的一座楼阁上,半夜之时灯火不熄此时马家家主马存忠,正与几位兄弟对坐说话。
      马存忠今年有五十的年纪,保养得宜,看起来不过四十出头,须发还未泛白,面容红润一副儒雅和善的模样。
      和他围坐在一桌,是三位同父同母的弟弟,年纪最大,是比马存忠仅小一岁的马存义,最小的是方二十七八岁的马存厚,三弟是马存仁。
      忠义仁厚,这就是马氏兄弟的取名由来。
      因着是嫡亲的兄弟,又自小亲近,长大后,四人未起什么纷争虽这四房之间小摩擦有,可在对外之事上却是同仇敌忾。
      今日马存忠将三人召到自己这里,是有着极重要的事情,要与他们商量。
      此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马存忠有些微熏了。
      年纪最小的马存厚,将杯盏最先放下,开口问:“大兄,今日你找我们过来并非只为喝酒吧?”
      “大兄,有什么事,说出来吧我们兄弟四人,同一父同一母,有什么事情不能明说的?”
      “大兄,是不是族里出了事情?”
      马存义和马存仁这时也看向兄长,等着他的回答。
      马存忠的目光,从三位兄弟面上扫过,点点头:“为兄今日将你们都召过来,的确是件事,要与你三人商量。”
      见他表情凝重,三人表情一凛,坐的越发直了。
      马存义试探的问着:“听大兄的意思,似乎此事并非仅仅关乎家族之事?”
      “大兄,你直说吧!”
      马存忠叹的说着:“这事,与充州局势有关。马家虽家族基业在泰山,泰山又离着洛阳尚远,但现在陈留、济阳、东郡三地被郑国公的兵马所占,这泰山迟早也会有一场浩劫,马家与充州脱不得关系,势必要提早想一下,如何留一条退呢……”
      “大兄,现在充州已有小半地域,被郑国公的兵马所占,公孙世家已分舟离析,这胜负不是早就定了么?”马忠仁疑惑的问着。
      “三兄,此事,未必胜负已定。”马存厚想到了什么说着。
      “胜负未定?莫非……”马存仁挠挠头。
      马存忠又自斟自饮了一杯酒,这缓缓说:“充州虽已被郑国公的兵

第二百八十五章 预兆(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