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道歉,昨天实在太累了,22个小时的火车啊,更新了一章就不知不觉睡着了,今天补偿大家,对不起~~~)
黄陵县,在秦朝时就已经叫做这个名字。秦时归上郡所辖,设县令。是最早属于秦朝管辖的地区之一,距离首都咸阳的直线距离是274里(137公里),震惊世界的全球最早、最完善高速公路系统――秦直道就通过这里。早期这里叫做其他名字,后来因为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最早在这里祭祀华夏族先祖轩辕黄帝而命名。《史记》中曾记载“黄帝蹦,葬桥山”,桥山就是黄陵县西南方向的黄帝陵。
两百二十年后,这里再次被记入史册。不过不是因为祭祀黄帝,而是近万华夏族后人为了捍卫祖先神圣的墓地、华夏族的圣山――他们与八倍于己的异族侵略者血战于此,誓死不让匈奴那肮脏的马蹄踏上轩辕始祖的陵墓!
尽管咸阳到黄陵的直线距离只有不足三百里,可当裴徵率领两千御林军和辎重抵达黄陵县的时候,整整用去了四天时间!根据最后收到的李信报告,黄陵县现在可用的战士只有两千余人,百姓民夫合计不足六千,却在顶着匈奴八万大军昼夜不停的进攻。虽然匈奴人不善攻城,可一来城市里集中的辎重是他们过冬的保证,二来守城的秦军人数实在太少了,少到就算匈奴军再不善攻城也没有多大问题!
当军队开到距离黄陵还有五十里的地方时,前哨已经在十里外看到了匈奴军大营。裴徵立刻让惊率领五百骑兵从东面牵制匈奴人的进攻――只以劲弩袭扰,一旦匈奴派出大军来攻,立刻远遁。虽然这支秦军小队仅有五百人,但裴徵并不担心。御林军是大秦最精锐的部队,即使匈奴战士一对一的厮杀,也不见得是御林军的对手;何况匈奴只有最原始的弓箭,而秦军的弩箭则是利用早期空气动力学原理制造的三棱流线型箭头,又是用弩射击,其准确度和射程都远超匈奴。要对匈奴造成重大上网还不够,但纯游击袭扰还没多少问题。
(注释:秦军弩箭由兵马俑中出土的箭头为准,全部统一尺寸制造的三棱圆弧流线型箭头,经过科学测试,可在空气中达到最高速度并利用空气动力保证准确度。同时弩箭不需要用力,只需要瞄准射击,其射击速度和精确度更远高于同期世界上所有同类远程武器!)
至于为什么不向南而向东袭扰匈奴――向东还有大秦帝国其他雄师的存在,而向南、向西都是帝国首都咸阳!此时的咸阳除了维护治安用的两千人外,再没有任何军事力量的存在!
而裴徵则和主力一千五百人则携带大量辎重折向西北桥山方向,那里,存在着让这场对匈奴的反侵略战争起到决定作用的力量――五千民夫!
虽然裴徵心中感慨:堂堂大秦帝国居然到了靠民夫来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安全,但当前的战争态势却不得不让他吞下这个苦果。没有先进兵器支援,甚至连后勤保证都无法满足的北方五十万大军凭借长城天堑挡住了匈奴二十三万大军;中路邯郸地区二十六万军队在和项羽三十余万对峙,此时距离秦三世与项羽达成的停火协议只有
第三十一章 岂让铁蹄踏黄陵[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