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前山山腰,几小有些累,坐等了一会儿,张楚易等五人这才缓缓上来。
“师父,你们太慢啦!”时天乐嘟着嘴,笑嘻嘻地道。
“还说呢,有你这么当师妹的么,也不提醒下大家,采风是这么采的么,那我问问大家,刚才大家都看到什么了?”
“啊——”所有人都傻了眼,只顾着攀山越岭了,谁顾得上观察四周,早就将目的抛在脑后了,当下所有人都低下了头。
“哎呀,对不起,哥哥姐姐们,我忘了!”时天乐吐了吐舌头,样子很难过,以前张楚易教她的时候,这些她都经历过,只是今天小伙伴们在一起极是热闹,兴高采烈的她一时疏忽了。
“没事,天乐,是我们不对,不能只怪你!”綦长河拿出了老大的气量,温和的劝着她,又转而问向张楚易,“师父,我有个问题,不是说要采风么,那您为何不让我们带画板和笔呢?”
“天乐,你来说!”张楚易故意装出气恼的样子,瞪了时天乐一眼。
“是,师父!”时天乐此时很乖巧,只见她酝酿了下语言,缓缓开口。
“大师哥你说的带笔和画板,那就不叫采风,而是写生了!”
“古往今来的大画家们都是胸有丘壑的,他们对采风都很重视。所谓采风,简单讲就是采集风土人情。画家要画什么像什么,要把人和物的精气神表现出来,甚至升华要表现目标的精神状态,从作品里流露出目标的感情。所以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表现人和物的精神面貌和生长环境,只有能见多才能识广。”
“所以采风就是要熟悉各种的风景人物,各种姿态的人和物,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素材。因为闭门造车是不会创作出伟大的画作的。只有通过去看,去了解,再理解,才能在作品中把这些风土人情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精神,才能获得社会认可。”
时天乐宛然是一个小讲师,讲的头头是道,但见她喝了口水,又继续道:“以前师父哥哥就是这样教我的,每次采风,都不能拿任何工具,要放空心灵,切身体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天空大海,各个角度,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各地的风土人情,甚至是投身到其中去体验生活,直到这一切都印入脑子里。”
“到那时,等你回了家,回想起当时的点点滴滴,再加上作画的技巧功底,才能一挥而就。而且正因你是从心里想起的,所以作画时也能很顺利的融入自己的感情,以这种途径做出的画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啪!啪!天乐讲的真好!”柳涵青拍着手赞道,作为历史老师,她也缓缓讲出了自己的所知,“其实采风在各行各业,甚至各个时期,都稍有不同。隋时王通有篇《中说·问易》,里面有段话是这样说的,“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这段话指的是以前古代的采风,是采集民间歌谣,古代称民间歌谣为“风”,所以叫采风由此而来。”
“没错,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一些先进学者从国外引进了民俗学,“采风”二字的含义就扩大到了民间的一切创作和风俗。但解放后,人们所说的采风,则又限于指采集民间的口头创作,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小戏、说唱、谜语等。”白语彤不甘示弱,也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嗯,而对我们这些画国画的,真正要掌握的采风本领,就是要求你当场并不作画,而是到处饱游饫看,记在心中,回去后再画。古人有强记的能力,比如唐玄宗派吴道子画蜀中山水,吴道子游览后,回来用一天的功夫就画好了。近人张大千、陆俨少也有这等功夫。不过,现在有这种功夫的人很少了,大多用相机记录。”
“但是,要想在国画上有所成就,达到胸有丘壑的境界,你们就必须要坚持做到强记,这是我对天乐的要求,她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做的,我希望你们今后也要养成这个习惯,这对你们今后的绘画生涯,有绝大的好处,明白吗?”
“明白!”九小齐声应道,原来这不是游山玩水!
“好,那今天你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尽情游览吧,但不能太刻意去记,那就落于下乘,要体会个中内涵才是,等你们回了家,每人拿出一幅作品来,过些日子我从京城回来,再考验你们!”
第112章 山中采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