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3章 非满不扑[1/2页]

往继 江玉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没错,其实宋代也有“限储”,好像是太宗时期有过禁令,“民先有藏蓄者,悉令送官”,由国家强制兑换。”张楚易也跟着卖弄知识,“这东西的妙处所在,就是入而不出,小孩子的零花钱从小孔塞进去,待到逢年过节,钱驻满了,便打烂小陶罐,拿了钱去作快乐的消费,故此人们也称它储存幸福和快乐的宝贝。”
      “哦……也就是说教育孩子,钱可以入,但使用时必须慎重考虑咯?”虞玲珑恍然大悟。
      “对,另外“扑满”是古时以泥烧制而成的贮钱罐,所以各地的称谓也不同:北方多名闷葫芦罐,南方常称哑巴罐。它的形制也多样化,有泥制、陶制、瓷制、竹制等。由于当钱储满时,只能将罐打破后,方能取出储存的钱币,因此,完整的古代扑满极少,这里能有这么多扑满,实属不易。”柳涵青接着解释道。
      山腹虽大,但毕竟在一个空间内,柳涵青地声音所有人都听得到,也都竖起耳朵像学生一般听起课来,苗圃颇有兴趣地跑了过来,接过话道:“这么说里面全是铜钱了?”
      “应该是,你掂量一个试试呗,不过小心别碰了其它的。”此时郁闷的老饕也走了过来,不再看那些散乱的兵器了。
      “这是我的拿手活儿,放心!”苗圃小心翼翼地取下一个罐子,晃了晃,果然,一阵清脆的铜钱声响起,甚是悦耳。
      “还真是,天呐,这上上下下应该有百八十个罐子吧,这得多少贯,多少枚钱呐?”
      “一贯也叫一串,或是一吊,每朝每代数目都是有差别的,大体是根据重量来区分,像秦铸半两钱,汉初铸五铢钱,一个太重,一个太轻,都对贸易不利,后来才定为一钱一枚的铜钱,一直流传下来。十枚铜钱等于一两,十六两为一斤,等于160枚为一斤。历朝开始时铸的铜钱大,尚能足钱,后来越铸越轻,都不足一钱。而流通时又不论大小,都算是一钱,160个铜钱均不足一斤,所以才叫它是一串、一吊。至于一千则是与度量相匹配的,因为度量都是十进位,而钱有十六进位,为了计算方便,所以把十枚铜钱叫十文钱,十六枚铜钱叫一百文钱,一百六十枚叫一千文钱。为了方便携带和计数,一般都把铜钱穿起来。每一百六十枚用麻绳穿成一串(穿时每边放六十枚,底盖各加一枚,实际上是一百六十二枚),所以也叫一串、一吊、一贯。为什么不叫一斤?因为它们根本不到一斤重。如果是1000个1贯,有个戏曲名字叫15贯,则有近百斤重,一个人是很难带走的。”柳涵青继续解释道,这些知识却是张楚易所没接触过的,还是专业人士分析地到位,所以他也细心听讲。
      白语彤听得也津津有味,见柳涵青换了口气,遂问道:“那铜钱和白银、黄金是怎么兑换的?”
      “这不固定,古代银子稀少,铜币跟白银的汇率不是很稳定,当权者有时候为了敛财而大量铸造铜币,收敛白银,就会使铜币跟白银的汇率发生变化,一千五换一两,甚至两千、三千换一两白银都是有可能的。像唐以前,一贯是1000文,宋以后,一贯大概是770文,到了清朝,一两银子是1000文左右,一两黄金相当于10两银子的购买力。”柳涵青拿出了历史老师的派头,给众人好好上了一课。
      “哈,我要是穿越到了古代,那我就疯狂的到处挖铜,然后换成金银使用!”直肠子的老饕刚说完,大家顿时哈哈大笑。
      “在古代铜可是贵重物品,在朝廷看来甚至比金银更重要,因为它才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即使你挖出了铜,你基本没路子去换金银,私铸也不行,私铸铜钱历来也都是大罪,你就等着进天牢吧!”柳涵青乐了,这个孔武有力的壮汉,脑子里也有一个叮当响的小算盘。
      “老饕,你还是留在现代吧,虽说古代挺适合你的,但是你走了,苗圃就没人欺负了,他会不习惯的!”秦刚难得开了个玩笑,却是在拿苗圃开涮。
      “切,谁欺负谁还不一定呢!”苗圃嘴硬,当然不服输了。
      “行了,都小心点儿,慢慢清理吧!”
      确定了此地无甚危险,当下张楚易等人开始了清理和搬运工作。他们先是粗略的统计了下山腹内的所有物件,共有大樟木箱子八十三个,扑满共有一百零三个,各类兵器若干,而右侧那些麻袋里,却是一些早已腐化的粮草,现在看来,已没有了任何价值。
      也许日后从这海量的腐化粮草中能找出可用的种子一二供专家们研

第123章 非满不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