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北城中军大营,议事厅。
“褐蛮子进步不小啊,居然学会遵守礼节了。”张贵诚首先不无嘲讽的道。
“我军虽然新败,但两军骑兵合计还有将近四千人,步兵共有两万余人。城内粮草充足,足够坚守一段时间。褐勒军为突袭我军,三天时间内长途奔袭六百余里,虽然达到了突袭我军的目的,但肯定也是人困马乏,不然我军生还者难有近四千之众。而且褐勒军集结的地点并不一致,尽管迷惑了帝国军情处的细作,但他们距安北的路程也有远有近,不可能同时到达。所以,依末将之见,他们劝降之举也是为了恢复兵马体力,等待后续部队与给养。”宋续分析道。
“褐勒军虽然精于野战,可短于攻坚,依他们目前抵达的兵力看。已经不下于十万人,超出我军五倍有余;且我第六军成军未满一年,战力有待考验,第四、第五军又新败,士气难免低落,这些对我军都极为不利。他们四面合围,不留生路,明显是志在必得,看来是欲养精蓄锐之后一举攻克安北城,不过这个时间也正有利于我军等待援军。只需要顶住前几日攻击,坚持到鹰回关的援军到来,那褐勒军就自然会退走。但假如援军迟迟不到的话,我军状况堪忧。”谢连江终于开口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局势危急,稍有不慎就是城破人亡,所以他也不再如以往那样,对杨文卿和崔舒予两边都刻意保持距离,一直隔岸观火。
“趁他们远来疲惫,立脚未稳,可否今夜前去劫营,挫敌锐气。”第二军指挥冯骐骏提议。
“末将认为不可。敌军因是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就应该有相当高的警惕性,偷袭成功机会不大。况且敌军数量庞大,便有些许损失无伤大体;可我军能战骑兵仅仅三千有余,若再有损失,防守实力减弱的同时必定动摇军心,也失去了最后一点可以机动的力量。”马英出言否决。
“末将认为有必要动员民众运送物资与伤员。敌我兵力悬殊,一旦褐勒军展开攻击,必定会猛烈非常。若不调动民众协助,则会分散我军本就紧张的人力。”韩琮接着建议。
议事厅内又出现了短暂地沉默,崔舒予从战败回城后就一直寒着脸,未出一言。
看着议事厅内无人再发表意见,杨文卿才冷峻的道:“诸位皆言之有理。韩将军的提议很好,组织民众的事交由谭县令负责。目前局势险峻,本统制望诸位将军能与杨某齐心协力,抗击褐勒,报效帝国!”
“誓随统制大人死战,保卫安北!”众将共声大喝。
谢连江和程双会后又回到西门的望楼上观察敌情,依靠斥候地回报得知褐勒军在伐木建造攻城器具,但距离太远却看不见具体情况。赵欣与何遂则忙着指挥新军士兵检查擂木擂石。由于安北一直是战争前沿,多事边地,所以驻军的防卫设施一直都保持的不错,赵欣和何遂也省了很多心神。
新军士兵在焦虑不安中度过了三天,依然未见到鹰回关的援军,但褐勒军也未发动攻击,只是继续派人射箭书进城劝降。号称出兵五十万,若不献城投降,攻破城池后必定屠城。谢连江看着部下拾来的劝降书冷笑了笑,两下撕碎扔向城外。
尽管这三天褐勒军只围不攻,但袁士平依然没有睡安稳。被围困的第四天清晨在演武场集合准备换班当值时,他看见许多新兵和他一样,眼睛里都带着血丝。
袁士平瞪着微红的双眼站在城墙上眺望敌营,忽然听见远方向起了凄厉高亢的号角声,一队队的褐勒士兵在号角声中冲出营地,扑向安北城。看着密密麻麻的褐勒士兵,第六军的新军士兵头皮发麻,呼吸也变得粗重,就连见过数万人厮杀场面的袁士平也心跳加速。
褐勒军在离西城两里处停下,步军与攻城器具居中列于阵前,两支骑军护住两翼,中军骑兵拥着帅旗列于步兵身后。
望楼上的谢连江皱起了眉头,向来为人粗略的程双也充满了震惊:“褐勒军居然训练这样多步兵?”
谢连江似在回答程双,又似乎在自言自语:“希望这些士兵只是下马步战的褐勒骑兵,而不是骑着战马代步却经过专业训练的步兵。”
“娘的,褐勒军几时有这样多步兵的。”袁士平听见张维民地咒骂,转头望了一下却发现他的脸色也变的有些难看起来。
凄厉
第十三章 初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