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零九章 清廷的难题[1/2页]

龙啸大明 木林森444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其实李本深所说的武器的情况多尔衮大部份都清楚虽然清廷的火器比起入关之前有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开始大量使用煫发枪了比以前只用火绳枪确实提高了一个层次但和南京方面比起来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因为历次的战斗清军也缴获了一些原来商家军的武器除了火帽打火的煫发枪之外像线膛枪、管风琴枪、手榴弹等等也都各有一些数额不等
      因此对于这些武器的性能多尔衮也有所了解当然也对如线膛枪的射程管风琴枪的射击速度手榴弹的轻便拉弦即爆等优势也确实惊叹不己虽然多尔衮也责成军器监的工匠们进行仿制但这些技术也就是管风琴枪可以山寨因为这无非是多支枪管并一起使用但对如何枪管里拉出膛线来还有雷汞到底是怎样制做出来的清廷的工匠也是一筹莫展
      多尔衮也知道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清军的军也确实很难与商家军相抗衡因此也命令清廷潜伏南京的谍报人员设法从南京方面盗取这些技术但一来是南京方面对这些技术的保管也相当严密而且谍报人员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也颇有一些无从下手的感觉从方面想办法成功的机会也并不大
      而且武器的性能只是一方面还有武器的普及率同样也是军的一大瓶颈
      现清军的军数量约有七万左右而火枪的配置只有四万多支只有成五左右火炮少全军的火炮数量仅三百余门平均毎万人还不到五十门火炮当然华军里火枪的配置率也不是百分之百一直也就七成多一点的地方徘徊从来也没有超过八成但每万人拥有的火炮数量一百十门到二百门之间没有装配火枪的士兵大部份都是炮兵因此火枪实际的配置率达到了成左右这也是这个时代的高水平了
      虽然现清廷也大力制造火器但由于整体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工匠都不足因此想短期内提高武器生产的速度也十分困难
      管到了明末的时候淸廷制造的红夷火炮己经超也了明朝并且发明了铁芯铜胎的铸炮法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创举但这仅仅只限于重型火炮方面淸廷的整体火器制造水平仍然低于明朝而商毅又引入了一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简单的机械使双方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而且当初商毅将北京的数千名火器工匠一骨脑全都打包带回了浙江其不乏经验十年以上的熟练工匠也使清廷入关之后也只能依靠自己关外原来的却一批火器工匠这也使双方的生产能力同样差别巨大虽然清廷又征调了一批打造兵器的铁匠来制造火器但冷兵器和热兵器的制造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短期内是无法使生产速度有大幅提高
      现商毅的兵工厂毎个月能够生产火枪七千到八千支各种火炮约二百到二百十门左右去年的时候兵工厂集人力物力生产火枪使毎月的产量也能超过一万支多的一个月达到了一万一千多支而现清廷毎月能够生产出的火枪还不足三千支火炮还不到五十门
      当然双方火炮生产的差距大是由于清廷过于重视重型火炮而忽视轻型火炮重型火炮占了火炮重量的一半以上重型火炮的制做周期也长一些而南京的这个比例绝不会超过两成
      另外南方的冶铁、炼钢工艺也一直优于北方而且现商毅又引入了的炼钢技术因此南京方面制造的火器质量和使用寿命也要比北方长本来清廷的火器生产就慢再加上换代又快结果成了恶性循环
      别看这次操演的军都表现不错但每支军都只来了二千人军当其实有相当一部份人连枪都还没有摸过由其是两支汉旗军加起来约有一万八千多人但分配到的火枪却还不到千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有限的资源必须先保证满军的使用
      火器数量不足的情况多尔衮当然是知道的但现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慢慢来还有火器大量的应用起来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军费开支暴增因为就算不计火器的耗损和换但平时的训练都要消耗大量

第二零九章 清廷的难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