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十九章 南京的决策(上)[1/2页]

龙啸大明 木林森444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就多尔衮紧急招集人马,调动兵力,准备与华军决战的时候,南京政府内部,同样也为下一步的战斗进行着紧张的准备。
      连续取得了山东、南阳的两场胜利,不仅夺取济南、兖州、南阳等战略要地,而且总共歼灭、俘虏、投降的淸军总数约有十二万多人,同时还包括两支清廷苦心训练的军。而华军自身的损失,还不到二万,因此南北边线的军事力量对比,也生了极大的变化。
      收到南阳大捷的报告之后,商毅立刻招集统战部成员,招开军事会议,商议南京政府下一步的进军计划。
      李岩先言道:“大王,依下之见,现山东、南阳之地己我们的掌握之,下一步就应由淮南军区出兵,攻取徐州,然后三线齐进,夺取河南,先收复原之地,进而收复京师,多三年,则天下归大王所有。”
      自从商毅正式向清廷宣战之后,南京政府的官员对商毅也生了改变,甴“王爷”变成了“大王”,虽然这两个词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的含义去大不相同,前者只能算是一个高贵的爵位称号,后者却意味着一个的统治者称呼。商毅当然十分坦然的接受了这种称呼上的变化。其实要不是商毅有言先,只有收复北京之后, 才行称帝之举, 这时恐怕劝进的上奏己经推满了商毅的桌案。
      不过南京政府的主要官员都清楚,现的当务之急是快击败清廷,只要是彻底击败了清廷之后,商毅称帝也好,建立朝也好,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现的大局对南京政府来说也是一片大好,取得了南阳、山东两战的胜利之后,华军对河南省己经形成了一个半包围之势,由其是徐州地区,己经陷入己华军的三面夹击之,仅仅只是西北方向,沿着黄河流域连接着归徳府,清廷才免强保持对徐州地区的控制。
      因此李岩提出先收取徐州,再进取河南,进而收复整个北方的计划,也是绝大部份南京官员的共识,当然这样也是一个按步就班夺取天下的正常步骤。
      李岩又前一步解释道:“虽然现清廷徐州、归德一线有重兵把守,总兵力不下十二万,但这时清军却要三面设防,兵力分散,而淮南军区却没有后顾之忧,完全可以集兵力,全力进攻徐州,因此这一战获眣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堵胤锡也道:“现清廷虽然四处调集兵力,准备固守河南,因此进攻徐州,应该火速进军,不能拖延,否则等清廷聚齐了人马,给徐州增加兵力,再想要夺取徐州,可就困难了。”
      商毅听了,却微微一笑,道:“现淸廷总共也就只有这么多兵力了,如果给徐州增派的兵力多了,其他地方自然就会少了,虽然夺取徐州困难了,但其他地方,却可以获得多的战机。”
      这一番话却让堵胤锡听得却有些莫名其妙, 听商毅的意思, 是想诈取徐州, 吸引清军的兵力, 然后趁虚攻取其他的地方。从道理上来说,这个计划确实没有错。但堵胤锡也是精通军务的人,知道实际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问题,先清廷会不会上当,诈取徐州,也需要投入一定的兵力,如果投入的兵力少了,徐州也就无需援军救援,而投入的兵力多了,则相对华军其他战场的兵力也会减少,未必就能其他战场上轻易取胜;另外如果清廷徐州地区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对于南京政府的淮南、山东地区,也是一个巨大的危胁,就华军能其他战场上取胜,但如果淮南、山东地区出现了大的意外,对于南京政府来说,并不见得就是好事。因为徐州地区的战略价值,相对于南方来说,为重要一些。而对北方,则并非是举足轻重。
      不过李岩毕竞是和商毅一起的时间长一些,对商毅的用兵思路也了解一些,知道商毅用兵的大特点就是不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注重于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这个道理其实也十分简单,把敌人消灭光了,地方自然也就是自己的了。但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何况商毅有时候还会故意放弃一些城地,己达到分散清军的兵力,逐个击破的目地,这和国的传统兵法,是明显相违的。
      因此李岩道:“大王的意思,莫非是希望对徐州

第四十九章 南京的决策(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