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阿济格被华军包围的消息,尼堪和韩岱很快就巳经得知了。他们这一支人马的任务就是跟阿济格部的后面接应,但两人夺取了陈州之后,离阿济格部略远了一点,这时正驻扎项城一带,离息县大约有二三十余里的距离,原以为阿济格部前一阶段打得还不错,因此也没太意,没想到突然之间生了逆转,阿济格部被华军包围了。因此两人也不敢怠慢,立刻组织兵力,准备来援救阿济格部。
而且两人的行动速也相当的快,根本就不像耿仲明援救砀山县时那么拖沓,当下由尼堪率领二万人马立刻出击,而韩岱率领剩余的三万人马,随后接应,这样的安排,也是怕华军的围点打援战术,一但前部遇到华军的袭击,后部也可以马赶来救援。
尼堪的进军速很快,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竞走一八十余里的路程,由项城一直赶到了真阳县。真阳县休息了一夜之后,尼堪马又出兵赶奔息县。
这一次走了还不到三十里的路程,就遇到了华军的阻击人马,尼堪立刻下令,向华军动进攻。而这里离息县己不足三十里的距离了。
付责阻击清军的是华军淮南军区的第十一军,这个军为第七、二十两个师,而�需要阻击的道路不止一条,因此军长程培经分出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分别守住三条主要的道路,剩余的一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做为预备兵力,随时支援各个防线。同时又派出大量的侦察兵,打探清军的动向。而现清军进攻的,正是其的一个防线。
尼堪、韩岱部的人马是平定了甘肃的叛乱之后,赶到原战场来的,全军里没有军,火铳兵只有余人,另外还有二十余门小型火炮,因此全军的火器实力相当的弱,但到了这一步,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就算是拿人向垫,也要攻开华军的防守阵地。
于是尼堪的指挥下,清军冒着华军猛烈的火力,集了步兵、骑兵,弓箭手、火铳兵,向华军的阵地动了潮水一样的进攻。而华军同样也接到了命令,一定要守住阵地,绝不能后退一步,因此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攻防对战,清军的进攻被打退一轮之后,马又起了一轮的攻势,而华军以各种火器,组织成一道严密的火力网,不断的打击清军的进攻,收割着清兵的生命,等清军突入华军的阵地后,立刻展开白刃作战,始终牢牢的守卫着阵地。
战斗双方的反复争夺进行着,一直打到下午五时左右,清军付出了伤亡近四千人的代价,仍然无法攻开华军的阵地。
尼堪见状,也只好下令收兵,而这时韩岱也带领着后队的人马赶到,两人商议了一夜,决定明天一面继续进攻,一面寻找其他的道路,争取能够绕过华军的防线,去救援阿济格部。
但就第二天一早,两人聚集人马,正准备再出击的时候,忽然有人来报,收到开封的多尔衮来的急令,要求两人见令即行,不可耽误。两人赶忙接过了急令,撕开火漆,打开一看,只见写着:全军撤退,返回开封,十万火急,不得迟误。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觉得有些不理解,如果这时全军撤退回到开封去,也就意味着阿济格部将陷入彻底无援的困境,难道多尔衮打算放弃阿济格部了吗。如果阿济格部被华军殆灭,也就意味着清廷基本己经输掉了这次原大战,不过这个念头是只一闪而过,两人很快就明白过来,多尔衮当然是不会扔下阿济格不管,这一定是开封那边生了重大变故,多尔衮才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来,而开封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呢?
想到了这里,两人也不禁心里一颤,甚致不敢再想下去了,这个后果实是太严重了,因此赶快下令全军,拨营起寨,立刻转向北行,返回开封。
原来多尔衮收到阿济格被华军包围的消息之后,虽然有些吃惊,但也并没多少紧张,早出兵以前,多尔衮也预计到了会有这一点,安排尼堪韩岱部跟阿济格部身后,也正是预备这一点的。而且现也可以肯定,华军集了主力大军,准备汝州府南部围歼阿济格部。如果这个时候,清军能够再集一支大军,赶去救援阿济格部,然后里外夹击,一举击败华军。
因此多尔衮也立刻开始计算,现尼堪、韩岱部有五万人马,自己开封府一带大约还有十万左右的兵力,分别大名府驻守五万人马,归徳府驻
第九十四章 撤兵[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