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刘瑾家产最早是从吴思先生的“刘瑾潜流”中看到的。吴思先生提到《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过去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个人,就有刘瑾。《亚洲华尔街日报》说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被处死后,人们从他家中搜出黄金3360公斤、白银725万公斤。明末国库仅得200万公斤白银。吴思先生写道:“我恰好留心过刘瑾的家当,也抄录过与明朝国库有关的一些数字,看了刘瑾家的金银数目便感觉疑惑,似乎数字太大了。至于明末国库的白银存量,更是错得离谱,张居正改革十年,国库丰盈,太仓(专门存银子的国库,又称银库)的白银储备不过600万两,亚洲华尔街日报却说刘瑾一家就有725万公斤,竟敢说明朝破败时还有200万公斤,其误差恐怕要有十倍百倍。如果崇祯真有这笔相当于二十年中央财政现金收入的白银储备,何至于上吊?李自成要是能缴获这一大笔银子,何必在京城以至全国大举搜刮,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我隐约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个数字,李自成打下北京,发现太仓里只剩下二十多万两白银,不禁感叹道:这么个大国,只有这么点银子,岂能不亡?”吴思先生一番追查。发现了刘瑾家产的三组数字。第一组是最大的,黄金120578万两,白银259亿两。来源是郎瑛的《七修类稿》卷十三,陈洪谟的《继世纪闻》卷三。《明通鉴》说王世贞也引用过这个数字。第二组是黄金250万两,银5千余万两,他珍宝无算。来源是清代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吴思先生特意提到“赵翼也是大名鼎鼎的史家,这本书又以挑前代史家的毛病着称,考证详实,我等晚辈也不敢不重视。”第三组,吴思先生认为是滑头的数字。来自于《明通鉴》,据说是列举了第一组数字后,对比了汉朝董贤的42亿钱家产,梁冀的30亿钱家产,都比刘瑾差了一个数量级,作者夏燮因此怀疑对刘瑾的家产高估了。于是《明通鉴》宣布与正史保持一致,给了个“金银累数百万”的说法。吴思先生经过谨慎判断,决定采取第二组数据(文中写道:根据会计工作的谨慎原则,我这里采纳第二组数字),并且将其私产折合成人民币,引用大量明史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财政阴史”的分析,得出抽水机和财政潜流的结论。这些也大概是构成潜规则的基础吧。我无意质疑吴思先生的分析和结论,只是感觉吴思先生没有说透刘瑾的家产。吴思先生认为可信程度比较高的第二组数据,我查了一下《廿二史札记》原文。“瑾败后,籍没之数,据王鏊笔记: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他珍宝无算。计瑾窃柄不过六、七年,而所积已如此。”看到这句话。我想,赵翼这个说法也并非严格考证的,《廿二史札记》固然是以挑前代史家的毛病着称,考证祥实。但引用“王鏊笔记”的数据却未必是详实考证得来的

刘瑾家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