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邓演达简介
      邓演达
      邓演达(1895──1931),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邓演达字择生,广东惠阳人,出身农民家庭。1919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1920年初,应粤军参谋长邓铿之邀,到福建漳州统帅宪兵,从此成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11月,邓铿组织粤军第一师,邓演达任该师参谋、独立营营长、工兵营营长等职,1922年5月,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北伐。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中山脱险退避上海,邓演达受一师革命军官推派,到上海面见孙中山,请示今后行动计划。1923年春,孙中山重回广州组织大本营,自任大元帅,邓演达任第一师第三团团长,后负责大本营警卫。
      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后,邓演达积极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七委员之一。5月,黄埔军校成立时,任训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长。他尽力于革命任务的宣传和训练,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深受学生爱戴,但受蒋介石排斥打击。1925年2月,被迫辞去欧洲游历。在德国研究政治经常学,读了一些马列主义书籍,结识了当时在德国的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
      1925年冬,邓演达由柏林经苏联回国。1926年1月,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严厉谴责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积极维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被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山舰事件后,调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教育长兼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北伐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率政工人员随军出征,参加指挥作战。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后,邓演达兼任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27年2月,邓演达和吴玉章、徐谦等人组成行动委员会,反对蒋介石迁都南昌。3月,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邓演达、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共同努力,促使会议通过了抑制蒋介石独裁的决议,撤销了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在这次会上,邓演达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员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

邓演达简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