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最后的骑兵
中广网2007-12-12
作者:韩瑞斌
要说骑兵,首先要有马。
认识马,对我来说,最早是在老家的生产队。当时,农村外出耕种和拉运东西全都靠马。我记得我们队里当时有20多匹马。后来生产队解散,我们家也分得一匹马,好像是匹毛色微黄的小马,但性子颇烈,最后家里没要,换成别的了。家的附近军营里也有马,都是那种高高大大的军马,不时可以看到有战士到河边遛马,很是羡慕。
之所以从小对马感兴趣,可能是缘于听评书。那时电视尚未普及,电影看得又少,于是听评书成了不少人的业余爱好。评书艺术家们把《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岳飞传》等发挥到了极致,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在这些评书中,但凡骁勇善战的将军,大都有一匹宝马。楚霸王项羽的乌骓马、关云长的赤兔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马。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说书人常用的那段话:顶盔挂甲,皂袍素带,系甲连裙,浑身上下收拾紧身利落,搬鞍认镫,翻身上马……这是描述一位将军出征的情景,其中就特别提到了马。马,在古时是战将必需的征战工具,故有“马上得天下”之说。
后来,随着知识的丰富,使我对马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据史料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在我国人们已经用马驾车。殷代开始设立马政,是世界上最早的马政雏型。周代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戎马(军马)、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大规模经营马场。汉代在西北边区养马30万匹,唐初在西北养马70余万匹。汉唐盛期,从西域引入良种马7000多匹改良军马。当时养马业的兴盛,不仅对巩固国防起了重要作用,还进一步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
好马多用于军事。而以马代步,骑马征战,仅限于将军。普通兵卒只能徒步行进、地上搏击。因此那时虽然军中有马,却还算不得是骑兵部队。
真正的骑兵部队,需要人人有马,都能征战,并且还要有一件重要的兵器,那就是马刀。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作为各国军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兵种,是一个国家武力强盛的重要标志,也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大胆改革军制,实行了“胡服骑射”,首创规模较大的骑兵最近,中央电视台一套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中,素以骑马挥刀闻名的草原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组成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冲出草原,闪电出击,奔袭驰骋在亚欧大陆。骑兵,成就了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宏伟大业。
8月中旬,暑气渐退,爱人学校正放暑假。于是应朋友之邀,一同来到阴山脚下,领略西部草原风光。
阴山,历史上多有记载。这里一直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聚居活动的地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小时候背诵的古诗里描绘的情景,至今让人难忘。
阴山同时又是一道天然屏障,唐朝诗人王昌龄在《出塞》诗里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在阴山脚下,我们探访了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一营。一进营门,赫然入目的是一座骑兵雕塑。只见战马前蹄跃起,昂首长啸,背上的骑兵一手扯缰,
探访中国最后的骑兵[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