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独裁离我们并不远[1/2页]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长江闲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独裁离我们并不远
      1967年,美国加州一个中学教师琼斯(res)进行了一次政治教育实验。一切始于课堂上一位学生对于为什么二战时期德国人会这样服从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问题。琼斯为此进行了一次独x政治的实验,事情发展很快超出了他的预料,最后他不得不于第五天叫停了这次实验。根据这次实验,美国作家斯特拉瑟(toddstrasser)写了一本小说thewave(《浪潮》),这也是他的代表作。2008年上映的德国电影《浪潮》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故事发生的地点从从未经历过独x政治的美国变成了曾深受独x政治之害的德国。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小型的群体心理学在政治上的应用教材,让我们感觉到这些可怕的东西,其实离我们一点都不远。
      电影从德国一所中学开始。星期一,教师温格(raerwenger)开讲一周的独x主义课,课堂上学生们大多对此没有兴趣,还认为独x政治不可能再在德国出现,温格由此决定进行一次政治实验。首先,群体运动必须有一个领袖人物,大家经投票决定让温格担任领袖人物。温格马上指出,一个群体必须有规矩。他定下了如下规矩:在课堂上不能称他的名字莱纳而必须称他为温格先生,课堂上必须经他允许才可以发言,发言时必须站起来,在课堂上必须坐直身子等等。不愿意照做的可以离开。马上就有凯文(kev)等三个学生离开,不过其中另两个意识到自己已经留级两次,还是返回了课堂。
      这一天,温格并没有把自己任命为领袖,而是通过全班人的投票获得了这个领袖地位,其地位具有足够的合法性。当然,这个地位来得相对容易。历史上成功的群体运动,其领袖获得地位都是历尽艰难的。就拿希特勒来说,也是历经了啤酒馆政变等失败的考验,战胜了许多党内外竞争者,用巧妙的手腕赢得了军官团和大企业家的支持,用无数次现在看起来可笑而当时却是激动人心的演说赢得了德国人民的一张张选票,才能登上元首的位子的。不过既然实验只是在一个班的范围内进行,而学生们互相都不怎么服气,温格可说是唯一令人信服的选择,那么他成为领袖也就顺理成章了。温格在第一堂课后立即就赢得了一位运动的狂热支持者和他个人的崇拜者——缺乏家庭关怀而在学校又经常被欺负的蒂姆(ti,昵称。温格跟蒂姆说课后可以照常称呼自己的名字莱纳,可蒂姆仍坚持称他温格先生。
      星期二,温格一开课就让大家一起原地踏步,直到全班都能达到统一的节奏为止,同时隐隐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外敌——要震得天花板的灰落到楼下的无政府主义班的头上。被沉闷的讲课弄得昏昏欲睡的无政府主义班学生纷纷被惊醒。以统一行动达成统一目标,很快就为这一集体带来了凝聚力。而课间休息时无政府主义班老师找教务主管投诉,却刚好碰上自己班的学生前往要求参加独x主义班,教务主管反而因此认为温格的课程更获学生认可,投诉自然是自讨没趣。随后,温格在堂上说可以让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坐在一起以便作弊,在他心里只有差的成绩没有差的学生,在集体里大家不论出身都是平等的。又提出穿统一制服,因为制服可以消除出身的差异,最后还提出大家都穿人人都能负担得便宜的白衬衫,提议也获得了大家的通过。课后除了水球队队员马可特立独行的女朋友卡洛外,人人都去买了白衬衫。蒂姆甚至还放火把自己的n字头和a字头衣服全部烧掉。
      作为群体运动,制服是必不可少的,统一的着装消除了一切社会差别,同时也消除了个性。看到身边满是与自己一样的制服,大家会觉得自己是强大集体的一员,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集体,拥有集体的强大力量。成功的群体运动从不会忽略制服的重要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他们总会选择一套威武的制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尽量让自己的服饰能与别人明显区别开来。现代人成为集体一部分的渴望其实并不比以前少,球衣就是一个例子。穿上球衣后,自己就会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光荣集体的一员(如果这个球队现在成绩不那么辉煌,那么自己就是一个特殊集体的一员)。而在生活中的失败者,对于加入一个伟大集体的渴望比其他人强烈得多,对于消除社会差别和消除个性的渴望,

独裁离我们并不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