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三个月中,每当德法两军战斗开始故事的发展都差不多,法国炮兵可以发射得更远、更快也更准,有的时候碰巧可以让德国佬的进攻暂时停顿下来,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中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是一点用处也没有。德国炮兵在火炮性能上赢不过法国对手,不过他们却有一个优点──在战场上有这个优点就够了──就是德国炮兵总是能把他们的炮弹送到战场上最关键的地方,而他们的法国同行却总是找不出一个好方法,让自己与步兵间协调合作。
      德国人除了证明了他们的准则优越与训练札实外,在火炮科技上其实并非一无是处,所有的观察家都必须承认一点,那就是德军在榴弹炮科技上的创新,正一步一步改变着炮兵发展的潮流。在1914年的机动战中,德军榴弹炮多半可以在75小姐射程外把法军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而即便是进入了法国人的射程内,德国炮手也多能把握住隐蔽阵地与钢制防盾的优势,对法兰西的榴散弹攻击几乎可以免疫。相对来说法军75速射炮的弹道比德国榴弹炮更平直,更难利用反斜面阵地或躲在地形地物后面来保护自己。
      而当1914年秋天来临时,西欧战场运动战阶段结束转而进入静态阵地战阶段,此时德军榴弹炮的多才多艺与庞大数量让战场上的天平日益倾向德国人那一边。榴弹炮最显著的优势是弹头重/全炮弹重比例,其次是不那么重要但是更容易被发现的是射击远距离目标的准确度。
      炮身装设在炮架上,而在使用相同炮架下,装置榴弹炮时口径可以更大。举例来说在1916年时美军所使用的3吋速射炮(762毫米口径)炮架与38吋榴弹炮(96毫米毫米毫米)两者炮架的重量几乎相同;但是前者所发射的炮弹重14磅,而后者为30磅,整整多出前者一倍。同样地美军47吋加农炮与6吋榴弹炮两者的炮架重量也相似,但是前者的弹重为60磅、后者为120磅。
      炮弹重量更大意味着炮弹的体积更大,可以装更多的火药、更可以破裂出更多的碎片,不仅在直接命中的时候破坏性更强,就算没有命中只是接近弹时,更强烈的暴风与震波也能造成壕沟与工事更多结构上的损害。即使在一次大战时榴弹炮的射速没办法赶上速射炮/加农炮,但是战场上的法则很简单,谁可以最有效地打击敌人、谁就是最有效的武器。
      榴弹炮射击精确度的实验结果在1916年的野战炮兵期刊(fieldartilleryjournal)中有清楚的描述。在相同距离下美国陆军利用3吋速射炮与47吋(120毫米)榴弹炮射击相同大小的目标(目标是一小段战壕),看看从开始射击起到两者直接命中目标的数量相同时为止,两者平均要使用多少发炮弹──答案是速射炮所需要的炮弹数量平均值是榴弹炮的两倍以上。榴弹炮最有效的距离是2,000~3,000米,在这个范围内速射炮击中目标所需要的弹数是榴弹炮的25倍。
      在1916年秋天美国陆军公布上述实验结果之前,欧洲各国陆军早就在大战的第一个冬天的艰苦胜利中得到类似的经验。虽然大家都知道手中的速射炮在战场上不堪用,但是受限于战前各国的战术思想与工业实力,没有人有能力换掉手中大量的速射炮来追寻德国人的脚步。
      在1914年10月,法国战争部部长第一次公开地承认他们需要一种更具威力的武器来取代75速射炮,但是在法国陆军守旧派势力的影响下,法国人的策略居然是大量生产19世纪末设计一系列debange加农炮与榴弹炮──那是老旧过时的、专门设计来法国人正在生产着性能超过德国设计的155与105口径榴弹炮,但那居然是要外销给保加利亚的。
      法军对榴弹炮的抗拒心理可以追溯到法军引入75速射炮,由于75速射炮优越的性能,在法军炮兵中形成了一个学派认为75速射炮足以因应步兵师、步兵军可能面对的所有状况。至于德军105榴弹炮优异的表现,此学派认为不过是德国人的77速射炮性能太差,不得不引进此种武器来弥补本身炮兵火力的弱点。
      早在1911年法国的反榴弹炮学派就已经发行了本小册子,详列出所有速射炮的优点与榴弹炮的缺点。其中最重要的主张是由于速射炮的射速高、弹道平伸,是所有武器中最好的榴散弹发射工具。当对抗敌人炮兵的时候,速射炮更可以有效地压制敌人。而就算是敌人榴弹炮阵地躲在反斜面后面,这本小册子中指出只要山坡的坡度小于9度,速射炮就可以有效地击中目标。
      让榴弹炮支持者吐一口怨气的第一个实例发生在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当时法军观察家发现隐藏在隐蔽物后方的速射炮阵地通常可以有效击溃部署在空旷地的速射炮阵地,而只要速射炮部署在挖掘好的野战工事,几乎就可以完全抵挡敌方榴散弹炮火。另外一个重要的观察结果是榴弹炮的优点在炮弹威力,而不是在于榴弹炮较高的弹道。当法军高层阅读这些报告后,结论并不是他们需要榴弹炮,而是想办法让75速射炮炮弹的威力加大。在一时间无法克服技术问题的情况下,法军先将原本分散在要塞炮兵部队中的各种155、120口径的加农炮、榴弹炮们──除了一种155榴炮属于新式设计外,其它都是19世纪留下的古董──凑在一起,组成5个重炮兵团。
      在来自德国的情资与巴尔干战争经验影响下,法国战争部在年度预算中编列经费打算采购轻榴弹炮,以组成一支专业的反榴弹炮炮兵。在任何民主国家中要采购武器都必须经过国会这一关,而传统上法国国会对于军方采购武器的要求都是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但是这次不然──反榴弹炮学派的游说赢了,法国国会拒绝拨款采购新型的轻榴弹炮。反榴弹炮学派更进一步说服了国会拨款将大量库存的75毫米炮弹进行改良,以便进行高角度射击。
      法国的盟友比利时与意大利同样拒绝采用轻榴弹炮,受到法国的观点影响,他们同样只把榴弹炮部署在军团炮兵中。不过在比利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利时国会最后同意了让陆军采购榴弹炮,却为了要采购哪种口径的榴弹炮辩论不休。其它第一流及第二流的强权,如塞尔维亚与希腊则完全不受法国影响,毕竟战场是现实又残酷的,赶快把手中的法制75速射炮换成口径100到122毫米的轻榴弹炮才是合理的做法。
      俄国人自己在日俄战争中尝到了榴弹炮的甜头,但是受限于国家财政没办法一下子采购足够数量的榴弹炮,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才勉强能够在每个军团中设一个有12门122轻榴弹炮的炮营。
      另外一个重要的国家──英国──则是从来没有忘记榴弹炮,基于之前在南非的经验,到1911年的时候英军在每一个在法国的远征军步兵师中都部署了18门新式的45吋(114毫米)榴弹炮。英国远征军并没有向本土防卫军般有着军团炮兵的组织,因此也就没有本土防卫军炮兵的60磅(127毫米)榴弹炮。
      在战争爆发前夕只有德国陆军在师及军的层级都拥有完整的榴弹炮部队,在当时德军步兵师全部拥有的3,300门火炮中有954门为轻榴弹炮,占了14强。之后随着德国开始动员,但榴弹炮生产速度赶不及步兵师数目大量增加速度,轻榴弹炮在德军步兵师火炮中的比例稍有下降,到1914年战争爆发时约占总数的16。
      在轻榴弹炮上的优势由德军在重型榴弹炮上的优势增强。德军在1914年拥有416门可与法军最新式榴弹炮匹敌的150榴弹炮,虽然这些火炮名义上属于要塞炮兵部队,但德军把每四个炮连编成一个重榴弹炮营、让他们机动化,并且在每一个现役的步兵军中都部署了一个。在1914年的时候德国现役步兵军中并没有设置军炮兵指挥官,因此这些个重榴弹炮营都直接配属给步兵军中两个步兵师某一师的炮兵旅。
      轻榴弹炮满足了德军炮兵军官想要摧毁躲在掩体中敌人步兵、炮兵的渴望,造在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德国观察家就发现到,就算速射炮发射高爆弹也无法消灭躲在掩体中的敌人。经过长久实验德军在1898年采用105口径的轻型榴弹炮,而在1909年进一步改良了这种武器的制退机构。
      当轻榴弹炮首次被引进德国陆军时,战争部的计画是将当时德军步兵军所属的8个炮兵营中的一个改成榴弹炮营。但在1905年德军仔细分析了1897年希土战争、波尔战争、八国联军及日俄战争的战例,深信增加榴弹炮的数量将为德国在未来战争中带来极大的利益。自此德军开始了榴弹炮倍增计画,让每个步兵师都能拥有一个由18门榴弹炮组成的炮兵营。
      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重榴弹炮的领导国家,很大部分必须归功于德军内部不同学派的论战。早在1891年希里芬担任参谋总长的时候,由于希里芬计画中的一个关键性成功因素是克服法国与比利时境内要塞的速度,因此要塞炮兵势力在希里芬的刻

榴弹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