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美国舰队出动[1/2页]

回到1939之海狼 红色十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和希特勒会谈的第二天,和代表团同时来德国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也见到了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
      在会见中,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根据前一天的希特勒和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的会见结果向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出:英国已经接近崩溃,最后投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轴心国的胜利指日可待,现在该是考虑胜利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了。他邀请苏联一起参与瓜分大英帝国遍布全球的遗产问题。
      不过这个素来以顽固、不妥协而闻名于世的苏联外长却始终紧绷着脸,静静地听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的表述。他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发出的邀请苏联一起参与瓜分大英帝国遍布全球的遗产不置可否。反倒是对德国与苏联之间的一些问题更感兴趣,对大英帝国是否已经失败并不关心。
      他劈头盖脸地向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1、德国军事代表团在罗马尼亚是想做什么?
      2、德国军队出现在芬兰,目的何在?
      3、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意义是什么?
      4、德国所谓的‘欧洲新秩序和日本的‘大东亚新秩序究竟指的是什么?苏联在这两个秩序其中的地位如何?
      连珠炮似的提问把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闹了个手忙脚乱,他在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会谈前根本没有想到这位一向惯于说‘不的先生会提出这么多问题来,故而只能避重就轻地回答了两个问题。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避重就轻的回答很不满意。他开始揪住德军出现在芬兰的问题不放。莫洛托夫说:“苏联政府认为,最后解决芬兰问题是它的责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芬兰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里宾特洛甫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揪住德国在和芬兰的合作上不放,也来了火,他针锋相对地说:“波罗的海如果发生冲突,将严重影响德苏关系,后果不堪设想。”
      莫洛托夫却说:“这不是波罗的海问题,问题出在苏联和德国交界的土地上。”
      里宾特洛甫大声叫了起来:“你们不得与芬兰再次作战。”
      莫洛托夫回答说:“你这是违背去年签订的条约。”
      这时双方陷入了僵局之中。在场的里宾特洛甫的高级外交助手理查德。舒尔兹见此连忙上前为双方找台阶下,他说“实际上根本没有理由使芬兰问题成为一个争端,或许这只是一个误解。” 里宾特洛甫立即借此顺势转圈,开始试图把话题重新扯回大谈德苏两国瓜分大英帝国的前景上,而莫洛托夫却死死揪住芬兰问题不放,坚决要讨论与苏联国家安全有关的问题。他说:“对于德国驻扎在芬兰的问题,苏联仍在等待回答。苏联还想知道德国对土耳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最终打算,昨天你们的回答是非常空洞的。我们的华西列夫斯基回来后和我说了这些东西。我们对你们的态度很不满意。还有德国对罗马尼亚新边界的一些保障措施绝对是针对苏联的,应予以撤销。”
      里宾特洛甫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他立即跳了起来,有些粗暴的拒绝了莫洛托夫的要求:“这是无法满足的。要是苏联也像德国一样,向保加利亚提供保证,德国会说些什么?”
      他接着说道:“难道保加利亚的鲍利斯国王要求莫斯科给予保证了吗?”言下之意是:即使苏联想效法德国,也不可能啊!他接着说:“如果德国要找借口,与苏联摩擦,他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这种借口。”
      双方最后的会谈以在表面上发表了一个看起来还象那么回事的共同谈话新闻结束。
      莫洛托夫回到了住所,在里面焦急等待他的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询问了他和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的会谈具体情况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通过这次会谈,双方都摸清了对方的底细。华西列夫斯基知道,苏德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不过由于在此之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斯大林一直相信德国在拿下英国之前是不会对苏联动手的,这里面一部分的原因是来自于他斯大林本人看过希特勒所写的书,希特勒在书中对俾斯麦避免两线作战的教诲极为推崇,他认为,德国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陷于两线作战境地。希特勒在书中对德国领导人的失误长吁短叹,这在斯大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德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它无疑会避免重蹈覆辙。对此,斯大林深信不疑。
      另外在1939年8月,当希特勒抛弃他一贯的立场,急不可耐地与苏联接触时,斯大林试探性的提出了一个漫天性质的要价,他认为德国一定会和他讨价还价。没料到希特勒很爽快的在 1939年8月23日满足了他的要求。苏联与德国瓜分了波兰,波罗的海三个小国也成了苏联的努力范围。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斯大林的判断:希特勒不会两线作战,在彻底拿下英国之前,莫斯科将高枕无忧。他顽固的认为:如果没有征服英国,希特勒是不会进攻苏联从而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境地的。并在此后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德军之所以在西线获胜,首先在于它避免了两线作战。如果

美国舰队出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