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1701
0007章春耕开荒和选择播种
移民首脑们的扩大会议,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春耕开荒和选择播种作物。庄不鸣通过各组长和特邀的老农们,初步了解了目前中原和江南的农业概况。庄不鸣和老农们在移民首脑扩大会议的休会期间,多次召开酒会和座谈会,就目前农业的发展方向深入交换了意见,北海建设基金和会计事务所派出专人负责记录整理会谈纪要,对即将开始的春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将会直接影响本年度各互助组的小额农业无息贷款。庄不鸣除了自称锦衣卫世袭百户,其实身边几乎没有特别得力的亲信,伊努三女是土人,连平常对话都结结巴巴,移民们大多对伊努三女暗中排斥,也因此,三女轮流在河口码头停泊的探索号值勤,以庄不鸣家臣的身份,带领第一旗队留守队在码头看守船只。第一旗队的留守队也来回替换,庄不鸣对第一旗队的队员下功夫最多,平常待遇远远超过第二第三旗队,比起普通移民,相差很多,硬是用金钱精肉和大米白面喂熟的,而且优先承担了捕鲸的任务,个人收入成为移民中的最高层次。
像看船、运输物资存储点的秘密物资,贴身守卫,重要地区和仓库的保卫,都是庄不鸣亲领的第一旗队优先承担,装备了最好的武器,其所属的互助组和家人,也随之沾光不少。第二第三旗队的一般队员虽没有第一旗队的收入那么多,但是比起普通移民,生活还是好很多,而且庄不鸣从一开始军事化训练,就采取末位淘汰制。第一旗队不断刷下训练和学习成绩最靠后的一小部分,调拨到第二第三旗队,从第二第三旗队提拔能力最优秀的人员,尤其具有领导才能的人员补充到第一旗队充当小队长和伍长,因此第一旗队的员额始终满编四个小队,而且还多编进了一个掌握bvs10履带车的特种技术小队,不仅武力在三支旗队中具有绝对优势,人员训练水准和装备对第二第三旗队具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第一旗队编制满员的四个小队全部装备65毫米半自动步枪,特种技术小队每人装备一支65毫米手枪,加上bvs10履带车自带的145毫米重机枪,建立了五十多个人的机械化战斗群,除了训练时间还有些短,步兵和战车战术协同配合水平有待提高,其战斗力足以扫平移民中的任何叛乱,压制第二第三旗队联手作乱也不成问题,甚至在目前的北海道,没有能够正面对抗这支小部队的战斗力量。
移民中的大多数原来从事农业,在春耕后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庄不鸣与移民们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如果不是庄不鸣拥有绝对强势的武装支持,很可能刚建立的北海县就此分崩离析。农业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这点庄不鸣和所有移民都公认。分歧在于,以老农们为代表的移民们凭借祖辈几百年的耕种经验,坚持“精耕细作”传统。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增加对单位面积粮食作物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和保持高的单位面积产量。更简单的说就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种农业制度,可以保证亩产的高而稳定,并顺带得到高的收成比,从而可以用少的田地,稳定的养活多的人口。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可以得到高的人均粮食,从而使人民生活高而稳定。这种耕作传统还有一个副特征,就是集约化的综合小农业。也就是每个农户自成一体,所谓男耕女织,兼顾饲养家禽家畜,具有相当强的自持能力。庄不鸣知道,这种生产方式曾经在另一个世界,又延续了近三百年,最终几近崩溃,成为老大难问题。结果仍然是数亿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子紧巴巴的,生产的粮食成本居高不下,国家每年都要付出大笔外汇从国际市场购买粮食弥补自产粮食的缺口。
庄不鸣则主张,用穿越带来的良种,利用当前土地资源丰富,适合规模化大农场经营的有利时机,以春玉米、春小麦、马铃薯这类高产出的新粮食作物为主打产品,配合转基因良种大豆轮作,进行规模化大田种植,同时在稍后气温更暖时,继续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棉花、烟草、芝麻、大麻、罂粟等经济作物,再寻找适合的耕地尝试种植甜菜、薰衣草、蓖麻这些工业原料类植物。以工业化方式组织劳力投入,走广种薄收的路子,不追求单产,而把农业带到专业农场的路子上,农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和初级工业原料,而不仅仅是养家糊口。在另一个世界,美国为代表的大规模现代化农场生产,其高产出和高效率,给庄不鸣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在另一个世界的美国,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无疑是先进的,但又不尽然。在一些美国农场做客期间,庄不鸣结识了很多农场主,这些农场主并不掌握多少农业新科技,但他们能成功,能获利,关键在两点,一是美国农业技术公司技术服务能到位。农场主不懂的,相应农业技术公司能及时提供支持。二是技术应用的适用性。美国应用的农业技术是实打实真正带来高效率高产出的成熟技术,而不是那种浮夸成习,骗地位骗经费的噱头。
对于庄不鸣来说,他考虑的不是移民们眼前糊口的问题,而是尽快发展出能够为今后长期战争提供充足军粮的商品化大农业,必须考虑用尽可能少的人力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粮食收获。同时,庄不鸣绝不允许在新开发的土地上,再次形成男耕女织的封闭化小农生产结构,庄不鸣的农业指导方向,是以农产品最终收益为最高追求,而不是尽可能安置最多的农业人口。
所以,在庄不鸣和老农们之间的分歧,是目标的南辕北辙,是观念的反差,是时代和文化断层形成的代沟。双方各自讲理由,摆证据,老农们就是死咬着老规矩不松口。庄不鸣把新良种新生产方式的优越性摊开来,来回播放农业技术推广纪录片,反复说服,甚至威逼利诱,可老农们和绝大多数移民互助组仍然拒绝庄不鸣的建议。眼看就到了土地开冻的时候,双方仍然严重对立,这么僵持也不是办法。
庄不鸣最后提出三条:
第一,北海建设基金和会计事务所组织对所有互助组提供第一个开荒年的小额无息农业贷款,以种子农具口粮为支付方式,种子农具在春耕前全部配备到位,口粮分期支付,直到本年第一次粮食收获。
第二,庄不鸣不强制要求所有互助组参与大农场计划,不过可以通过说服,邀请志愿参加大农场计划的互助组参与。所有互助组的移民都享受同样的待遇,庄不鸣不搞歧视待遇。
第三,作为对庄不鸣投资和提供种子农具的补偿,已经组成三个旗队的壮劳力,移民们不再要求返回各自的互助组参与开荒。庄不鸣可以在第一个开荒年,全权使用这一百多人的壮劳力。移民们总共才四百多不到五百,其中妇女几十人,老人少年加起来也有几十个,去掉庄不鸣要走的三个旗队百十个人,再去掉负责店铺工坊的几十个人,真正移民们的耕种壮劳力也不过百十个人,这也是移民们能做出的最大让步。
对移民们的顾虑,庄不鸣当然理解,不过理解和赞同是两码事。毕竟双方的立场差别太大了,而且此时庄不鸣也没有压倒性的武力,也没有令人无可辩驳的确凿证据。为了缓冲与移民们的关系,庄不鸣额外承诺,在春耕时,将为所有移民的新开地免费深耕两轮。
至于三只旗队的人员,他们没有直接参与讨论这次农业大分歧,庄不鸣一直给与所有队员在移民中最好的供给待遇。捕鲸分红,这些队员拿到的最多,庄不鸣还不时从名下各店铺,分出部分股份,半卖半送给三个旗队的各级骨干和技术尖子。这些旗队成员,全部是庄不鸣用钱喂出来的,加之庄不鸣在冬季首倡捕鲸带来的声望,旗队军心相当稳定。在春耕开始前,所有的旗队旗牌官和小队长,甚至包括比较精锐的士兵,都得到了庄不鸣分发的红包。
对于老农们坚持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工具,庄不鸣还是比较了解的,毕竟曾经针对性的做过很多文字和视频照料的准备,不过对于传统观念的顽固性,先前的认识显然远远不足。老农们的态度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不是庄不鸣手里有粮有钱,又掌握着大多数店铺作坊,再加上牢牢抓在手里的上百人的军事武装,连庄不鸣搞这次大农场计划的机会可能都没有。很可能众互助组的家人振臂一呼,庄不鸣的三只旗队如鸟兽散。
在春耕开荒,准备展开大农场计划之前,庄不鸣给所有参加行动的三支旗队成员发出通告。在计划实施中,全体队员每天对当天的耕作状况和每个人的劳动付出做日评比,一个月做月评比,类似另一个世界的目标责任制,以基准口粮计算工分。各队员以劳力和技术入股大农场计划,除了已经商定的农场收入股份分红,庄不鸣特别宣布,如果农场经营得利,将再次把自己名下股份红利的一半拿出来,设立如同上次般的上中下三等奖励。
安排好春耕组织后,庄不鸣亲自带人维护保养bvs10履带车,准备备件和油料,在预备开荒的区域规划出了开耕顺序。在设立防火隔离带,完成放火烧荒的行动后,也到了开更的日子。在众移民的目瞪口呆中,庄不鸣带领第一旗队特别技术组,驾驶五辆bvs10履带车充当拖拉机,轮番拖着机耕犁开荒,不到十天,在标津河两岸分别开荒各四千多亩,并且连续深耕两次。庄不鸣让移民们自己先选择,是要标津河北岸的那片地,还是标津河以南的那块地,两块地肥沃程度相当,北岸田地的距离标津镇近一些。因此移民互助组全部选择了北岸的土地,把南岸较远的土地给了庄不鸣建立大农场。
在春耕之前,以人畜便溺、鲸骨粉、鲸干制粉、鱼骨粉、很多,河泥和草木灰为主的传统农家肥积攒了很多,按照约定,庄不鸣下属的河南岸大农场和北岸的移民小块耕地,各分得一半。移民们以互助组为单位,已经开始施肥播种,庄不鸣却不着急,指挥三个旗队的人员,以第三旗队的筑路队为首,优先建设大田的灌溉渠网,按照预先设计的大农场地图,规划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区。bvs10履带车跟随筑路队,帮助运送土石方,只要有空闲,还按照庄不鸣的要求在大田进行平整,在处理好的耕地上播撒混合着硝酸铵的农家肥,硝酸铵是庄不鸣穿越带来的上等品,纯度很高,还能当工程炸药用。在灌溉渠网基本成型的时候,下了第一场春雨,这时庄不鸣下令,bvs10履带车拖着播种机,不多久完成了四千多亩地的全部播种,其后,除了留下部分人手巡查大田,对出苗状况记录管理,负责间苗、补苗、除草这些跟踪管理,大部队随着bvs10履带车开始了又一轮的烧荒开荒,在临近再度开垦荒地五千多亩。百多个人,虽然有少数机械辅助,不过人手还是太紧。在新开地未开播和已播种的地出苗的间隙,人手少有富余的很短时间,庄不鸣从物资储存地调出一批玻璃,水泥和塑料薄膜,在新开荒地中间建立了一个育苗温室,专门作为支持大田的苗圃,温室和大田同时播种,然后由挑选出专人负责农艺的记录改进。新开的五千多亩地,除了种植棉花、烟草、芝麻、大麻和罂粟,还有很大一片实在照顾不过来,干脆洒下紫花苜蓿种子,作为将来的牲畜饲料田。在少数机械和不多的化肥支持下,庄不鸣用百多人,几乎耕种了近万亩耕地,当然其中一些是牧草用地,但平均下来,一个劳力几乎处理近百亩耕地,对于对岸天天观察的一众移民来说,如同看到神迹。
移民们仍旧使用他们早已习惯的农具,加上十多头牛马辅助耕地、播种。农民通常是半个木匠,庄不鸣也给了他们少数备用的绳索、铜铁原料。移民们自己开炉打造了一些过去惯用的农具和牲口挽具,包括牛马挽具,传统的马轭、牛枷、黄麻绳;整地用具,包括犁、耙、铁锹、铁?、山锄、铁搭等;施肥用具,包括大粪扫箕、粪桶、粪勺、扁担等;镇压工具,碾、石磙等;播种用具,条播犁、耧车、粪种耧车、秧马等;中耕除草用具,锄、耙、铲、耘荡、耘爪、茅镰等;收获用具,禾镰、麦钐、柴斧、柴刀、箩筐、扁担、两齿叉等;粮食加工用具:拌桶、连枷(打麦用)、打落床、木砻、石碾、石臼、风扇车、簸箕;灌溉与排水用具,桔槔、辘轳、水车、风车等;运输用具,独轮车、牛车、四轮车等。
经庄不鸣观察,移民互助组用马耕的速度比起牛耕的速度快出近倍,这让庄不鸣感到了很大兴趣。从历史记录看,中国传统农家没有马耕的记录,庄不鸣已经在开荒时用bvs10履带车带动机耕犁深耕过两次,不过新开垦的荒地,还需要翻耕和套耕。庄不鸣干脆带人用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相机跟踪记录这些移民如何耕种,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传统的牛耕马耕方式,给传统农业留下浓重的一笔实录。从移民那里了解到,这些牛马是移民们冒险出海前,用几乎全部积蓄购置的,在中国,此时只有富贵之家才有牛耕的条件。家里有头牛的农家,生活最少也是小地主的水平。马更是稀罕,如果不是来自山东和辽东的几户人家是家传的马户,自己带着家养的马,平常农人根本养不起马。从事耕地的马,体力消耗极大,必须在耕田后悉心照顾刷洗,加喂精料和干青草,精料还不能一次喂多了,喂多了马会拉肚子,一次喂料必须严格控制,到了晚上,要起来五六次甚至十多次给马填夜料,稍有不慎,马就废了,要么死,要么病,这个时候兽医水平不高,得病的马几乎就是两条腿踏进鬼门关(马有四条腿)。马耕其间,不仅白天要耕田,晚上还要有劳力专门照顾耕马,代价还是比较大的。庄不鸣为了保护这几匹罕见的牲口,专门无偿赠送豆麦上千斤,用于牛马补充营养。相对马耕,牛耕速度慢得多,牛的力气大,牛耕可以比马耕更深,牛脾气通常不错,容易控制,不像马情绪性强。牛耕田后需要的专门照顾比较少,需要的精饲料也比马少得多,牛的反刍能力可以更好的消化饲草,不像马需要耗费很多人工照顾。牛的持续体力比马好,可以连续从事耕田很长时间,马耕一段时间后,掉膘厉害,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必须停止耕地,还要休养很多天才能缓过来。牛的寿命比马长,一头牛可以为农户提供很多年的服务,相比之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耕马,寿命会明显缩短,马耕地的使用时间相对较短,这也提高了马耕的总成本。在所有这些原因中,庄不鸣认为,马耕需要的精饲料成本,应该是中国传统农家放弃马耕的最主要因素。试想,连人肚子还不能完全满足的小农户,哪里有钱专门购买马吃的豆麦这类精饲料啊。
明清农具与前代相比进步很少,在此阶段中国农具的发展基本已经停滞了。先进复杂的大型农具和农业设施(主要是引进产品),因为工艺无法满足需求而无法推广。由于牧业萎缩,畜力的使用也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清以后,有牛者即被视为富人。维持传统小农一户一牛已属不易,更不用说提高畜力机械的利用水平了!
以移民们的意见为主,庄不鸣参考天工开物的图解介绍,对比其他农书的资料,为移民们协助制造所需的农具,作为无息贷款的一部分,移民们得到了他们理想的农具,比起同时代满清治下的中国,有牛马辅助耕作的移民,显得幸福多了。移民们尽了最大努力,加上大量妇女儿童老人协助,能够播种耕种的不到两千亩,这已经是人力的极限,继续扩大耕种范围,用人力和牛马辅助,已经力不从心,河北岸剩余的两千多亩开好的荒地,也只能播撒紫花苜蓿种子长牧草。移民们也没有种植水稻,认为这里地气偏寒,不利种稻。播种的主要是高粱、谷子、豆类和燕麦荞麦,有部分移民接受了庄不鸣提供的春玉米,春小麦和土豆种子,反正地多得种不完,不妨拿来试试。
移民们平均每个互助组七个人左右,其中劳力一般三四个,在最大努力下,就是加上部分畜力协助,每个互助组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五十亩,一个劳力平均可以耕种十多亩,绝对不超过二十亩。在来到北海之前,发愁没有地种;等真的开了荒,却发现地多得种不过来。这个时期满清治下,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结果树挪死,人挪活,到了北海,发愁的是劳力不足,眼看着空地种不上,等过了播种季节,大多数种类的粮食作物也播不下去了。第一轮对比,
0007章 春耕开荒和选择播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