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章 文明之聚散:华夷变态[1/2页]
纪元1701
忠孝仁义礼智廉
0032章 文明之聚散“华夷变态”
庄不鸣在北海灭了松前藩,倒不是鲁莽行为。从倭国侵朝战争来看,倭国造船技术和建造规模,都停留在木板船和各藩主自己建造,造出的战船质量差,吨位小,形制随船工不同而变异很大。庄不鸣在发电机行动专门租用购买了一些朝鲜船,水平也就是和本土现有水平差不多,应当赶不上禁海之前的本土技术。倭船在这种技术水平的朝鲜船面前,在海战中以多打少还吃瘪,充分说明倭船抗打击水平的确很差。自从占据整个北海,庄不鸣就尽力调集资源和工匠,迅速建立起钏路镇造船厂,大力发展造船技术,到1709年初,已经有五艘千吨级的海豚级武装商船下水,其中首船海豚号正式服役,另外几艘分别在舾装、试航。除了大吨位的武装商船,还生产了不少几百吨,几十吨的中小型船舶,分别在沿海和内河承担航运,海岸巡逻,有了这些舰船,北海开始建立专业水师,对于倭国幕府并不畏惧。
倭国幕府其实也知道了北海的一些情况,从松前藩覆灭,幕府对北海的情况一抹黑,到北海建立与倭国幕府的通商往来,对北海逐步有了了解,倭国幕府还派出特使,到北海调查实情。当然,北海军没有让倭国幕府使者进入最关键的标津城区域,只是乘船到了函馆港、钏路镇,函馆港的五棱堡之坚固,棱堡的青铜大炮之雄壮,守军彪悍英锐,给使者留下深刻印象。尤其钏路镇来往商船往返不停,千吨大船数艘在港口内外蔚为壮观,岸上的十胜堡更是气势沉凝,向倭国幕府显示了不可轻犯的实力。加上北海和倭国幕府之间的贸易往来,幕府从中获利极多,大大改善了这几十年的财政窘迫。因此,幕府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并不主张用武力讨伐来解决北海问题,尤其不愿意从幕府的直辖武士中派出对北海作战的军队。毕竟幕府不过是倭国几百个拥有武装的藩主中最强大的一个,说起来有些像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的霸主,一旦与北海交战而自身受到削弱,其他藩主在背后捅刀子,这才是德川幕府最担心的。
在北海和倭国德川幕府的关系中,有些麻杆打狼两头怕,倭国幕府对于北海突然占据全部虾夷地盘有些心有不甘,但是又没有决心投入战争。如果幕府自己出兵,一旦遇到挫折且不说,就是战争顺利,幕府主力北上远征,其根据地必然空虚,一旦某个心怀不轨的藩主造反,到时候德川幕府腹背受敌,大大不利。如果让各藩出兵,光协调问题就是一大堆,而且明显各地藩主对于虾夷地兴趣不大,到底支持战争程度怎样,幕府大佬们很怀疑。在这些年,幕府讨论过不止一次,但最后都只能搁置。
北海方面随着军队训练和装备加强,拥有一支六千人的职业化军队,并且从钢铁厂得到了自己制造的双管猎枪。这个时候,北海钢铁厂利用少量优质熟铁和高碳钢,完成了第一批自造枪械,就是仿制的双筒猎枪。其制作水准虽说还比不上原装的穿越货色,但除了枪管粗一些,整枪沉一些,也具有缩喉,就射程和准确性来说,与原装货相比没有逊色,毕竟滑膛枪的制造难度要低一些。猎枪子弹,已经从开始的手工复装,发展到了流水线的自行制作。猎枪子弹最重要的是黄铜外壳和底火,这几年北海进口的铜矿和金属锌,很多用在枪弹上面,除了制造复装猎枪子弹,65毫米的半自动步枪子弹也开始仿制和复装,这些子弹用得都是黄铜的弹壳,65毫米步枪子弹的弹头披甲甚至都是黄铜的,此外大批进口的铅,除了用于化工业和电池制造,大多用于作为猎枪弹丸和填充65毫米步枪子弹。
尽管北海军现有的六千职业军比起幕府统辖的数十万大军相比,数量上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如果倭国幕府敢于入侵北海,那么在本土作战的北海军拥有枪械的绝对优势,稳立于不败之地,只要北海水师切断倭军的退路,下场如何可想而之。但是北海军的人数还是太少,以六千人区灭亡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国,庄不鸣没那么狂妄。倭国幕府和北海就是在这种互相提防和不信任中,进行着规模越来越大的商业交往,而且北海凭借远远高超的造船术占据主动地位。
倭国与北海的暂时和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北海表面遵从幕府,作为幕府直辖的天领,内部的衣服形制和普遍推行的工读学堂教育,表面全部采用的是大明以往的习惯,教育内容仍然保持四书五经和朱子典籍,只是在秘不外传的专科训练中才加入相关技术和科技知识。倭国有些文人作为幕府使者来到北海,看到身着汉服,头戴儒冠在学堂上课的小孩子,连连惊叹,中华遗脉,在此并未绝响。据这些倭国文人来往北海之间,传抄来的一些文章,尤其从一本叫“华夷变态”的手抄本中,记录了从满清顺治元年(1644年)到如今的倭人观察中国变化的几十年记录。倭人对中国相关资料的搜集,其耐心和毅力是无与伦比的,从遣隋史到满清入关,始终如此。倒是历代中国皇朝天朝上国心态,对周边夷狄总有不屑一顾的心态,搜集资料向来不肯用心。
在倭国长崎,只要有来自本土的船,幕府派出的奉行官总要询问记录,这种记录被列为“唐风说”,记录大约二百多个问题的中国来船的答案,有些像社会咨询的问卷调查。最典型的问题是:“有攻击他国增广土地之意耶”,“宰相之外,有器识雅量之人乎”,“何省何所为重”,“防日本何处为要”,“防外国之大略为何”,“古今共传之要地事情如何”,“风俗人情有何变异”等等。在这个记录满清入关后,中国本土到长崎贸易的商人的言谈,表现出中国从华夏变为夷狄,因此在搜集整理中,取名“华夷变态”。中间,不仅有逃入倭国的大明遗民和路经长崎的本土移民的言谈,记录大明如何,满清如何,有关于满清伪帝康熙南巡杭州西湖,汤斌以儒学教导太子,满清统治如何变异汉地风俗,本土各省如何办学,哪里有灾荒和民乱,甚至连满清伪帝康熙的朱批谕旨的记录都有。倭人对本土了解非常多非常细,还搜集传抄了很多本土看不到的文集和抄本,庄不鸣也是从倭国文人手中,买到了一整套明雕版的“天工开物”。倭国对于满清,可以说极为细致入微的观察,竭尽所能的搜集资料,对于北海也是这种态度,而且在这种情报搜集中,态度诚恳,神情谦卑,如果不是北海远隔海峡,庄不鸣又严格检查移民,一上岸就投入军营,北海辖区许进不许出,还真的会让一些倭人间谍混进北海。0032章 文明之聚散:华夷变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