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公婆的往事1
春天曾经问过公公,“您是怎么认识我婆婆的?您俩谈恋爱,到底谁追的谁?”赵蒙山哈哈大笑说:“爱听吗?那先说说你婆婆,然后说我。从参加工作说起吧。”
于是公公先给春天讲述她婆婆的历史。春天感觉,公公是怀着对婆婆深切的爱和对往事的怀念讲的。
1965年张芷上高二,嫣然出落成大姑娘,而且品学兼优,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不过,她的家教很严,衣着打扮总是那么朴素,从不依仗父母的身份炫耀自己,连填表都写父母是工人。当然,这是她父母要求她的。转年,形势发生了巨变。按照她的性格来说,她会成为活跃分子。可是父母对她严加管教。让她“只可多看、多听、多想,不许瞎掺和!”一向桀骜不驯、性格倔强的张芷这会儿“蔫了”。她一向崇拜自己的父母,对他们的话绝对相信坚决服从。打那以后,她干脆呆在家里读报纸,听广播,看小说。即使复课以后,她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课书。后来,高中毕业了,她其他同学一样期待着高考,期待着未来……
一天,张芷正在家里看《红岩》小说,听到门铃响,她去开门,来人是位中年妇女。她自我介绍道:“我是咱们这片儿的街道主任,姓钱。我查了一下花名册,你叫张芷对吧?你是高中毕业生、学生干部,有组织能力。我想请你来街道帮帮忙。可以吗?”张芷回答:“钱主任好!帮忙可以,不知道要我做什么?”钱主任说:“嗨!查卫生,整治脏乱差那些事,我手下不缺人,我主要缺个写材料、写报告的。”正好张芷天天呆在家里闲得慌,那就试试吧,于是她跟着这位钱主任来到街道办事处。
那时候,街道办事处虽说是政府最基层的部门,其实编制很少。出了大事有派出所,它只要贯彻区政府的指示就可以了。但是工作量却不少,各种统计、报表、报告,向下通知、向上汇报,诸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卫生检查等等,事情多得很。张芷毫不含糊接下任务,然后按照轻重缓急,一个接一个抓紧处理。她认真负责,不辞辛苦,对下不打马虎眼,对上不虚报浮夸。所以,经她手填写的报表、书写的报告真实可靠,深得上级领导的信任。有邻里纠纷,婆媳不和,闹到办事处,连钱主任都管不了,她主动出面来解决,居然能把事态平息下去……不久,她被调到区政府工作,并且纳入正式编制,当了一名最基层的办事员。
10月份,市里要搞一个各条战线优秀人物事迹展览,从各基层单位抽调了三十人。筹备组组长是机关干部陈之峰。张芷也被抽调上来。她的小组长是大学毕业待分配的刘天玲。她是比陈之峰低两届的校友。一共分了四个组,刘天玲和张芷等七人为第一组。
宣传文字根据基层上报的材料进行整理。张芷对有些材料,尤其是统计数据产生疑问,主张深入基层予以核实。刘天玲支持张芷的提议。怕她一人下去不方便,便跟她一起下基层。她俩这么做招致负责文字定稿的筹备组副组长不满。那位女干部五十多岁,官架子十足,不可一世。她反对她俩下基层核实情况,说是“没事找事”,“纯粹是消极怠工”,并在全体会上点名批评。刘天玲和张芷不服,申诉下基层核实的必要性。这可捅了马蜂窝,这位副组长根本不听解释,要她俩“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要自作聪明”!这对姐妹“初生牛犊不畏虎”,跟她顶上了。她俩向陈之峰告状。陈之峰对她俩说:“你们坚持实事求是没有错。就依据你们下基层所获得的真实情况写吧。统计数据,尤其要真实,这是原则问题。她要改,叫她签字!”刘天玲和张芷按照陈之峰的意见办。这位副组长看她俩固执己见,还让她签字,十分生气。她没敢当众发火,气哼哼找到陈之峰,说一组刘天玲和张芷不服从领导,要他换人。陈之峰和颜悦色跟她讲“我检查了所有小组的工作,一组最认真,文字功底最好。你有比她俩更好的人选吗?你能找到,我就给你换。”这位副组长气急败坏走了,打那以后不来上班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筹备组完成了两米高一百多米长展牌的制做任务。此后,市里组织各区县、各单位的群众参观,取得较好效果。筹备组散伙之前,陈之峰请刘天玲和张芷吃饭,感谢她俩对他工作的支持,嘱咐她俩“堂堂正正做人,不媚上,不怕事。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不久,区里接到一份调令,要张芷到市机关报到,依然是个小小办事员。
在她到市府办公室上班之前,爸爸妈妈还没有官复原职,都在集中学习。爸爸嘱咐她:“不要暴露自己的家庭背景。凡事依靠自己努力。不图名,不图利,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妈妈告诫她:“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跟别人比名利,只跟别人比贡献。”从那时起,张芷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
她天性好玩。遇到星期天,只要家里没事,她就去大学找刘天玲玩,有时把她请到家里一起做好吃的。张芷的父母也都喜欢上这个来自农村,既聪明又俊秀的女大学生。68年底,刘天玲毕业分配去了天海远郊的一个部队农场。据说是先下连队锻炼,以后还要重新分配。临走前,她对张芷说:“我去找过陈之峰,人家说他接受了新任务,到郊区筹建一座化肥厂去了……”
…………
赵蒙山于1962年以优异成绩从sd沂蒙山革命老区考到天海名牌大学,学的是哲学专业。67年秋天,他先是分配到天海市远郊区一个临近海边的盐场锻炼。汽车经过一望无际的大“盐场”来到总部。看到工人们操作机械在白花花的盐池里工作,场面又空旷又壮观。正是午饭时间,朱场长很热情,在大食堂里招待前来锻炼的八位大学毕业生。每个餐桌上摆着一盆梭鱼,一盆海蟹,一盆红烧肉,一盆海蜇皮拌白菜芯,还有一笸箩馒头……朱场长带领上百号职工向大学生敬酒,他站在那里,高举酒碗说:“这酒是咱们的农场酿的,好喝,赛过茅台。这大梭鱼是三队捕捞的,大海蟹都是五队抓的,这猪是我亲自养的。全场爆发哄堂大笑。朱场长先是一愣,马上回过味儿来,骂了一句脏话,解释说:“我姓朱,朱德的朱。不是四条腿的猪。就算我是猪,也是公猪,能养出猪来吗?”工人们齐声叫好:“能!”那场面太热闹了,简直就是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气派。所有人都来给大学生敬酒,个个喝得红头胀脸。朱场长继续站着,抽着烟,喝着酒,吃着菜,介绍农场的情况。他说:“咱们这个地方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过去是一片盐碱地兔子不拉屎的鬼地方。58年以来,我们部队在这里开辟了盐场,给国家创造了财富,我们这些从部队转业的职工都过上了好日子。这就是说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你们八个大学生,留下六个,在这里劳动锻炼。另外两个,赵蒙山和王梁柱,在学校时就是团干部,我要重点培养,派你们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只要你们经得起考验,把农场办好,把他们引向正路,我给你俩记功,给你俩当入党介绍人……”赵蒙山和王梁柱听了这话,顿时“热血沸腾”。他俩当即表示:“坚决克服困难,完成朱场长交给我们
第五十一章 公婆的往事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