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议论着什么。
赵武上前跪地,抱拳道:“臣赵武,参见陛下!”
皇帝微微一笑,挥手道:“赵将军平身。一路辛苦了。”
赵武起身,站得笔直:“谢陛下。臣奉命前来,不知陛下召臣有何要事?”
皇帝放下手中的奏折,缓缓道:“北乌国求和,朕已应允,但具体条件还未定。赵将军,你在前线作战,对北乌国的情况最了解,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赵武心中一震,没想到皇帝会这么直接。他沉思片刻,抱拳道:“陛下,臣以为,北乌国求和来得太突然,恐怕有诈。我军已兵临基渚城下,他们理应拼死抵抗,为何却选择妥协?臣担心其中有阴谋。”
皇帝点了点头,目光转向太子:“赵治,你来说说。”
太子赵治上前一步,声音清朗:“父皇,孩儿以为,北乌国求和,是因为他们已无力再战。我军连战连捷,他们国力耗尽,此时求和不过是苟延残喘。我们应趁机提出条件,让他们付出代价。”
五王爷赵德宗冷哼一声,打断道:“太子说得轻巧。既然他们无力再战,为何不直接灭了他们?还提什么条件,浪费时间!”
赵武站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却有些认同五王爷的话。他作为武将,自然希望一鼓作气打下去,可皇帝和太子的态度似乎另有打算。他抬头看向皇帝,等待接下来的旨意。
朝堂上的气氛渐渐紧张起来。赵武站在一旁,目光扫视着殿内的众人。皇帝赵恺渚靠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似乎在思考什么。太子赵治上前一步,声音坚定而清晰:“父皇,孩儿以为,我们应允北乌国求和,但必须提出以下条件:第一,借地,北乌国租借部分领土给我朝;第二,驻军,我朝可在他们境内驻扎军队;第三,赔款,他们要赔偿我朝的战争损失;第四,裁军,北乌国必须削减兵力;第五,交出挑起战争的元凶;第六,加税,他们需向我朝缴纳重税;第七,纳捐,北乌国必须进贡,以示臣服。”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低语。有的朝臣点头赞同,认为这些条件既能削弱北乌国,又能让弼麟国获利;有的则皱眉摇头,觉得条件太苛刻,怕北乌国不会轻易答应。
赵武听后,心中暗自掂量。这些条件听起来不错,但执行起来恐怕没那么简单。比如驻军和裁军,北乌国若不甘心,可能会暗中反抗,甚至引发新的冲突。他看向太子,见他虽年轻,却一脸自信,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
五王爷赵德宗冷笑一声,打破了殿内的议论:“太子,这些条件花里胡哨,听着好听,可你想过北乌国会答应吗?他们若拒绝,我们还不是得接着打?”
太子赵治不慌不忙,回道:“皇叔,北乌国现在是强弩之末,他们没得选。如果拒绝,我们就继续攻打,直到他们屈服。”
皇帝赵恺渚看向赵武,问道:“赵将军,你觉得如何?”
赵武上前一步,抱拳道:“陛下,臣以为太子的条件可行,但执行起来有难度。比如驻军和裁军,北乌国可能会阳奉阴违,我们得做好应对的准备。”
太子点点头,补充道:“赵将军说得对,所以我们可以分步实施,先从割地和赔款入手,再慢慢推进其他条件。”
皇帝微微颔首:“嗯,有道理。赵将军,你觉得北乌国会不会铤而走险?”
赵武想了想,道:“陛下,北乌国现在士气低落,国力衰竭,铤而走险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皇帝听完,俨然一副沉思的样子,大家都发表了看法,皇帝心中正在权衡众人的观点。
五王爷赵德宗突然站出来,大声道:“陛下,臣反对!北乌国既然求和,我们为何不直接灭了他们?这样既能永绝后患,又能扩我朝疆土,何必搞这些复杂的条件?想这些花里胡哨的计谋,有什么用。”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五王爷。他的声音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强势,目光直直盯着皇帝。
皇帝皱眉道:“五弟,你有何看法,一一说来朕听听?”
赵德宗抱拳道:“陛下,北乌国屡次挑衅,边疆百姓深受其害。如今我军势如破竹,他们国力耗尽,正是灭国的大好时机。如果现在停战,他们缓过气来,必定卷土重来,到时又是一场血战。不如一举灭之,以绝后患!”
有几个武将出身的朝臣点头附和,低声道:“五王爷说得有理,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
太子赵治却上前反驳:“皇叔,灭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北乌国虽弱,但人口众多,若强行灭国,他们拼死反抗,我军损失会更大。而且新占的领土如何治理,如何安抚百姓,都是难题。如今正值冬天,北乌国本来就人口多,粮食依赖与诸国商贸,供应本来就不足,所以儿臣建议不如用计削弱他们,徐徐图之。”
赵德宗冷笑道:“太子,你这是妇人之仁。战争就是胜者为王,哪来那么多顾虑?直接灭了,省事!”
第133章 疲敌之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