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爱情纪实文学【风雨人生】第一集--移情别恋--15[1/2页]

爱情纪实文学 【风雨人生】 李红松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八三年九月二十日--星期二--晴天
      我同红松的会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情意绵绵,她给我带来了一束情书,还加上甜蜜的亲吻,真使我高兴极了,我把信打开一看,这不是一般的情书,这封信严肃而尖锐,充满对爱人,对知音的真正关怀。针对我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和写作,她讲了一个寓言,寒号鸟天天:“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结果第二天当太阳温暖的照着的时候,照样睡大觉。“想到您也许会像它那样的结局,我的心凉了······”这样中肯的批评,可谓切中要害,正如她所说的:“我每天晚上7--11点有四个小时的学习和写作时间,这一点,我们俩是平等的。”是的,她除了晚上挤出四个小时,早上还要挤出一个小时,还有上半天班,可以挤出半天,一边工作,一边挤出将近十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这种毅力是惊人的。她的批评使我猛醒过来,我必须刻苦勤奋,每天至少也要挤出四个小时,这样的日积月累,肯定会不断进步的。
      八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星期三--晴天。
      今天过中秋,按照传统的习惯,买了鸭子,月饼之类,孩子们非常高兴,我则心不在焉,总想着我的爱人我的知音。“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诗句,正反映了我的心情。虽说是中秋佳节,节日里大门未出,上午解决了业务工作上的几个问题,下午和晚上则躲在家里给红松写信。把我心里想说的话写了不少,但有些话感到词不达意,有些话也不便深说,啊!多么希望能和她在一起倾诉我的衷肠啊!
      八三年九月二十三日--星期五--晴天。
      这两天来,寒号鸟的尖刻比喻,时刻在鞭打着我,使我感到时不待人,必须奋起直追。使我好像有许多事做不完似的,使我的轻松感变为紧迫感。
      我暗下决心,每周写一篇散文,每周一到两篇短篇小说,每天挤出四个小时学习。
      八三年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一--雨。
      早上醒来,雨任然下个不停,我在走廊里跑了几百步,是感到伸展不开,随手拿了一把伞,跑上公路。今天早晨锻炼的人很少,天也亮得很迟,我用眼光极力在黑暗中搜索,都没有看到红松,心情怏怏不乐。红松为什么没来,该不会生病了?
      八三年九月二十八日--星期三--雨。
      “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自己的庄稼。”这是我今天翻阅四川日报【宏图】副刊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内容是谈写自己熟悉的。作者有一次下乡,看到相邻的两块地上,有两个农民各自在自己的地里耕种,上块地种的是包谷,产量很高,下块地种的是芝麻,不如包谷。作者问下块地的农民,为啥不种包谷?农民答:“上块地肥沃,适合种包谷,下块地贫瘠,只能种芝麻,种庄稼也要因地制宜嘛。”
      作者联想到文学创作,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要因人制宜。他还列举高尔基的成名之作【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等等,都是高尔基所熟悉的东西。
      看了这篇文章,我也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我的童年,是生长在风景如画,山清水秀的三河镇。我的童年时代从社会来讲,是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战争不断,军阀混战,匪患猖獗,水患灾害;洪水淹没小镇的破圩的情景,土匪要用三千把大扫帚,三百捅煤油烧毁三河镇的悲惨气象都还记忆犹新。从我的家庭来说是处在由富裕变贫困的过程,因此既充满了幸福,也尝尽了辛酸。高尔基把自己的童年写得绘声绘色,林海音把自己的童年在【城南旧事】中也写得引人入胜。我呢?“田园荒芜,胡不耕”。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红松已在我的背上打了关切的一拳,绝不能辜负她殷切的期望,作为练笔来说,也要把自己的坎坷经历写出来。
      八三年十月二日--星期日--晴天。
      朦胧中好像听到喧哗的人声和音乐声,简直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猛地睁开眼睛,拉开电灯,才知道已经五点五十五分了,这闹钟怎么不响?我立即翻身下床,几乎在一分钟之内,就走出房间,奔跑在寂静的街道上。
      跑到约定的地点,我已经汗湿衣襟了。向夜幕低垂的原野搜寻,隐约中好像有人影晃动,我略加思索,料定这是红松。果然不错,正是我心爱的红松。我们沿着大道边走边谈,总想找一处避静的场所谈话,她不时地坐下来,我都情不自禁的吻她。她是真诚的始终不渝的爱我的,否则不会这样热烈的吻我。红松给我的安慰和温暖,对我的鞭策和鼓励,都成为鼓舞我前进的动力。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八三年十月四日--星期二--阴天。
 

爱情纪实文学【风雨人生】第一集--移情别恋--1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