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军不惜一切突前,要包抄阻击敌军,步卒还能在路旁,井然有序的等待?是不是和眼下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
当然不是,你若是去问骑军同袍,对眼前一幕有何感想,他们只会回答,司空见惯。步军如此,是当前战局,必须如此。
战场的氛围,是最能感染人的,尤其是军号吹响的那一刻。浑身热血沸腾,充满力量,但身为军官,依旧要有冷静的判断。
没有战毅的指挥,陷阵士卒一定是用最快的速度冲上去,和骑军同袍并肩作战,缠死敌军。战斗意志上,毋庸置疑。
但那样做的效果,却显然不及战毅如此调整,有组织,有兵力,有战术,才会让战斗的效率更高。换句话,牺牲的更有价值。
冷静指挥,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想要在战场上做到,却是极难,尤其是在双方以命相搏,战场气氛炽热的情况下。
战毅能做到,来自于深厚的理论功底加上丰富的实战经验,山地战,眼下骑军的目标就是冲上去,混乱,包抄敌军。
但真正作战的主力,步卒在此地形条件下,会比骑军更加有力。那就够了,战术会是,步军为主,骑军包抄之后转辅助。
写出来很多,在战场上,就是脑海中一瞬间的事情。战毅做这般判断,随之有着一系列的战术动作,骑军司马一见便可明了。
在战毅校尉率领第一队士卒冲上之后,他除了后续指挥之外,还会号令下属,辅助步卒同袍,完成集结和后续跟进。
与此同时,消息会被向后传去,让后续不断跟来的步军士卒,早一点了解下一步的战术。这么做,可以多争取一些准备的时间。
也许是一息,也许是两息,究竟是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点争取来的时间,都会在战场上,形成对你有利的因素。
青州营战将,李通将军的反应丝毫不慢,看了陷阵骑军的动作,他就知道,要在两翼阻击骑兵,不能让他们顺利完成战术。
倘若在空旷的野外,步卒这样做,与送死没有区别。但山地战条件下,骑军的作战能力,是会受到限制的,还可一战。
“一队二队,随我,走两翼,迎击敌军。”李通的判断之后,是远处樊稠的断然下令,和前者一样,他也看出了关键。
但同样的走两翼,西凉铁骑的速度,却要比陷阵军慢上一些,动作上,也更加的小心。如此狭窄的地形,骑军作战,很困难。
陷阵骑军能做到这一点,很显然来自于平时的苦练。他们可以练,西凉铁骑一样可以练,但前提是,有人能提前提出理念。
且要有,与之相应的训练之法,再加上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战力。而高顺,就是提出那个概念,再制定训练方法之人。
当然,不止是陷阵军统领高顺,叶欢、典韦、张飞、定边军各军主将,包括军官士卒,都有自己的贡献,真正的集思广益。
上下数十万士卒,假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且不要管他是不是实用,是不是可用,但在叶欢高顺,就不会缺思路。
能提出自己想法和意见的,也是百战老兵与军官居多,他们不会贸然如此,很多东西,都是在战场上加以实践的结果。
致力于提高麾下士卒的素质,让他们除了勇猛顽强的作战之外,还能开动脑筋,叶欢一直在做,此刻也在反哺着定边军。
华夏有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定边军如此,其他各个领域也是一样。除了军中,这些年最为突出的,还是器物阁。
当年叶欢在阁中说过一句话,但凡你们有了新的想法,新的理论,第一时间来找我,哪怕是半夜三更,本公子也会立刻起来。
男儿丈夫,一诺千金,叶欢这么说,从来没有人会怀疑将军。
道理很简单,将军一向如此,哪怕是在战场上,面对他的敌人。当然,那种情况是有分类的,叶大公子不在意,兵不厌诈。
那是否真的有人在半夜三更去打搅叶欢的好梦?认真的说,这种情况不多,毕竟将军这么忙,打搅他休息,别人也不忍心。
但时间一长,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特例,积累下来,却也不少。
比如说马场的场主马元,为了一匹种马的性命,他是可以不顾一切的。与前者相比,叶欢的休息,恐怕也不算什么。
半夜被人从温暖的被窝里拉起来,肯定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但叶
第三千四百二十七章 立竿见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