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个得灵活对应。
      《山海经》刚成书时,里面是没有月亮的记载的。因为盘古大陆分裂前,月球是“天”,天帝就是月球中的外星人精神领袖。盘古大陆上的神话时代,是一座高科技的宝库,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就是《山海经》,要想寻找到宝库大门上的秘密锁孔,就需要正确解读《山海经》。宝库中的最大宝藏,就是神级文明、外星文明。
      在剧烈地大陆漂移等大灾难时,只有皇室这种上层才有人力、物力、财力保管史前资料,底层老百姓能活命就算不错了,根本顾不上其他的。所以,《山海经》的前身《山海图》等重要资料后来一直由夏王室保存,后来随商王室到中原。
      记录《山海图》相关内容的书是夏、商、周代代传承的皇家专属书籍。这些书在周朝时从王室档案馆中流出,进入民间,就是因为“王子朝奔楚”事件。王子朝是周景王的儿子之一,争夺王位失败,于是逃到楚国,临走时带走大量周室图书档案典籍,要知道,那时候中原还没有纸啊,书都是由很笨重的竹简做成的,王子朝为什么不带金银却带这些书呢?因为书里的内容比金银都重要、宝贵!而且拥有《山海经》是身份的象征,只有正统的皇室才有资格保管这些资料。
      所有的上古资料,一切的一切,都在讲那个天文、地理发生巨大变化之前的时代,动物、植物后来成为各地特有的,陆地分开了几千年,后人都不知道那些陆地的情况,只能在上古资料的记载中寻找线索。
      总之,由《山海图》而成的《山海经》记录的就是人类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但是只看那一段历史,而不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是不行的。人类研究《山海经》,不能只在那一个点上进行研究,不然,真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矣。
      需要注意的是,中原保留的《山海经》《易经》等记录史前文明的书,曾经都是口口相传的精华,言简意赅。里面有很多是音译,对,就是音译!(本书里的音译是指把读音译成文字,并不是说把外文译成中文。)当时的人能听懂,之前时代的人和之后时代的人听不懂。文化断代就是这么来的。另外,还有标点的问题,古人一般写东西没有标点,会让后人对古籍意义产生曲解。最开始写的人知道怎么读,后来看的人不知道怎么读。比如《易经》中的同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多种意思,而且还有通假字(音译),究竟怎样读,取哪一种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再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就应该这样读写,其中“盘古开”是一个地质事件,“天辟地”是一个天文事件,读成“盘古,开天辟地”则成为一个神话事件。因为史前文明是经历过全球统一的时代的。盘古(angaea),也是全球通用的相同读音的词,意思是指整个陆地全世界。(这类基础的字或词,东方和西方的意思都一样,读音都相似。比如汉语的“路”用英语说是“route”或“road”,石头是“stone”,还有妈妈、爸爸都有啊的音,在一些地区,爸读作大,也有啊的音)
      盘古大陆分裂的事件,进入人类神话传说。盘古大陆的传说在中国少数民族(彝族)中一直有流传,传着传着,就失去了原本的含义。要解读《山海经》,如果只看地而不看“

山海经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