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承明金马,著作之庭,大雅宏达,于兹为群。元元本本,周见洽闻,启发篇章,校理秘文。”————————
汉初平三年,五月十八日清晨。
未央宫,承明殿。
承明殿在前汉时候是专门用来提供朝臣休息的地方,皇帝暗弱时,这也是太后和权臣们用来召集官员议事的场所,功能无异于是小宣室。
王允处处以霍光自居,诛董后更是效仿霍光,将承明殿当做自己的理政之所,仗着‘总朝政的权力,让尚书诸官与公卿都谒承明殿找王允接受政令。这种情况直到皇帝自诏旨夺权后,开始处理朝政而有所缓解。
这一天承明殿里焕然一新,皇帝端坐正中,帝师桓典、赵岐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八人,分列坐于两侧,司徒王允坐在皇帝下首,被特许观看策试。
考试方法采取‘对策和‘射策两种方式,‘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由主试者提出不同的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作答。
这是汉代皇帝对被举荐的的吏民进行‘策问而后按底等高下授官的一种选拔方式,问题的内容多是以经学为主,辅以时政或皇帝另外喜好的学术问题。
可谓是察举与征辟制的一种补充,是后世科举制的滥觞。皇帝当时提出考试取秘书郎时还小心翼翼,生怕会被这些受益于察举制的士族门阀横加阻拦,没想到早在汉代就有考试取才的方式,只是范围太小,未及推广罢了。
以前的皇帝没有想到‘策问的用处和对士族垄断官位的巨大破坏力,不代表现在的皇帝不知道。
在隋唐以后,尤其是宋代,单一士族对朝政和皇帝的影响力越来越少,再也不会出现一个士族大家就能左右朝局的情况。可以说士族政权的崩溃,全都是由科举制,也就是‘策问这种考试取才的选官模式引起的。
这次承明殿策试,往小了说是为了给皇帝选拔秘书郎以供陪读,往大了说是皇帝为了以后推广科举制的试验田。
承明殿下,约有二十多个经过各方推荐的十八岁以下、十岁以上的年轻才俊按年龄排好。
此时惠风和畅,广场上种植的桑树都迎风展悠传出一声深远高昂的声音:“制曰:诸生进殿!”
队伍立即安静了下来,按照谒者台官员的事先教导与家中长辈的叮嘱,众人有条不紊的进入承明殿。趋进宣名,稽首叩拜之后,便依次坐在殿中早已预备好的单个案席上。
为了这次考试,皇帝特意扩大了范围,朝中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少说也有百人,再算上士族名门的子弟,各郡推荐的童子俊彦,怎么也得有两百多人应试才对。
可皇帝坐在当中,看着眼前近三十个年轻人,心中很不是滋味。固然,能有机会看秘府藏书、并在皇帝身边陪读,在仕途上和学术生涯上都是一个士人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
但很多关中豪族和朝中公卿未有将子弟荐举进来,其中原因,不用深想皇帝也知道,无非是担忧目前的朝中局势,害怕李傕等残部率兵反复,王允势大难制,皇帝会成为纷争的中心。
这些人不愿意送或者只送旁支子弟参加策试的行为,皇帝虽然不喜,但心里也是表示理解。
但除了忧心局势的以外,还有一些人将宝全压在皇帝身上,比如弘农杨氏、还是最近因为马日磾的举荐而在朝堂声名鹊起的京兆韦氏,他们推举的都是家中嫡子,本族的未来,这无疑让皇帝很是宽慰。
见
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问[1/2页]